第二章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其主要流派※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流派※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趋特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第一节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阶段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安索夫在1965出版的《公司战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2)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要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二)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战略理论基本逻辑:(1)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3)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三)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企业核心能力》1995年,《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该理论假定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于某企业独有的资源,其它企业无法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该理论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四)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出现战略联盟理论,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的。90年代中期,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得与其它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第二节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明茨伯格(Mingt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strand)和拉蒙珀(Joseph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他迄今一共出版了十六本书和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组织的结构》(1979),《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1983),《明茨伯格谈管理:人们的奇妙组织世界》(1989),《战略过程》(1991),《战略规划兴亡录》(1994),《战略历险》(1998),《管理者不是MBA》(2004)等。主要的战略研究流派计划学派设计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2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其主要研究流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