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小故事分享
导读:本文 诸子百家的小故事分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鱼的快乐】
庄子叫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曾经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厂长,这个厂长是他的朋友惠子任命给他的。他的故乡在今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所以出殡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年轻的孔子第一次受教,心里有些不服气。
第二次在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知识已大为长进,并且已经开始讲学了。这时候孔子和南宫敬叔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去跟老子学习周礼。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还是在丧礼方面。
此时的老子已经图书管理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对着眼前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老子说道:“真正有道德的人总是看起来不太聪明。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过多的功名欲望和喜欢自我表现的毛病。”孔子听了不以为然,毕竟意气风发,何谈急流勇退呢?
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的时候,是老子被免官回到家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苦县(今鹿邑),这时候的孔子已经40岁了,不惑之年的孔子已经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也收了不少弟子,也许是没有知己,大志不能伸展,孔子有时候在家呆不住,就到处寻找机会。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老子被免职回老家了,老师要把收藏的书籍典册放在周王室的图书馆里,何不让老子帮帮忙啊”,孔子一听觉得主意不错。、
在这里孔子也许是有私心的,藏书多,学问大是建功立业的一个基础,这也许是孔子借此求得上进的一个理由把。
于是,孔子带着子路和竹简帛书来到了苦县,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让老子推荐。老子想也没想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馆已名存实亡,更因为此时的老子已经通晓了天地之机,明白了万物的诀窍。孔子想说说自己去藏书的理由,孔子越说越多,老子有些不耐烦了,就打断他的话说:“你讲讲要点吧,任何思想观念都有自己的要点”,孔子不加思索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的。”
老子听了轻轻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老子的意思是说:“孔子啊,你明白人的本性吗,你知道人从哪里来,又要到那里去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哪?”
孔子答道:“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就是人的本性。”
孔子这话只是说了君子的行为原则,对人性还没摸着门,直到后来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的时候,才不经意的说出了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只要做到“无邪、无怨、不偏、无私这四点,仁义大体就做到了。”
老子缓慢地摇摇头说:“你说的仁义会被别人利用而变成不仁,有的人这样做又变得迂腐。这都是欲望和名利在作怪,不如一切都放下吧。”
孔子没达到目的,又不能理解老子的用意,40岁也许是真正的不惑之年吧。
孔子50岁的时候老子还在,年龄最少80了吧。这时候老子已经知道了“道为先天混成之物”。而孔子正在为一生的不得意而叹息,他不明白真理在哪里。当听说老子已经明白天道的时候,孔子决定再一次求教,这次是为道而来。
老子看到孔子便问他:“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
诸子百家的小故事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