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大教育家庭教育与沟通课题(一)
初小部分
主讲人:张永鸿
2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
序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
4
小学
5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智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儿童在入学以后,教学方式的改变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学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逻辑思维过渡,兼顾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发展方式。
6
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二、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我国心理学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
(1)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2)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纪间无显著差异。
(3)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的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内部品质的更深入评价。
学前儿童受自我中心的限制,尽管能区分自己与他人,但仍然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相同,随着社会交往经验的日益增多,儿童逐渐注意到他人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反应是不同的。开始认识到他人不仅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而且在相同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儿童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
7
小学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一年级
1、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迈入小学校门,对于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作息时间”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性。以往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变成了目前的以“学”为主,学习压力骤然加大,有些无所适从,但由于其年龄特征,对压力的感受性不强,压力并不是很大,家长与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与学习兴趣。此时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行为较随意。在完成外部活动时的注意力比完成内部智力活动时要稳定,王成简单而单调的课业时比在解决某些较复杂的、要求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课业时更容易分心。
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学习的内涵没有领会,而更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与外部活动。学习的动机主要以“比其他小朋友好”或者父母、教师的称赞为动力。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教师,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具有据对权威。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很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放在心里,一会就恢复到始状态。
8
小学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二年级
2、小学二年级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校教育,可以适应学习基本的作息时间与各种规则,在适应性上较一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大的进步。此时学生的心理活动仍以不随意性为主,注意力仍难以集中,但已经开始具备了初步的随意注意,能够初步有目的的将注意力在学习内容上。二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次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仍旧比较模糊,对学习的内涵难以领会,学习的过程与外部活动仍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阶段,学生逐渐萌发了集体意识,学习动机中也相应具备了一些集体荣誉感等因素。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教师,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仍旧比较模糊,不完全清楚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但却可以意识到班级是一个整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不在乎活动的成败,很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反应性较低。
9
小学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三年级
3、小学三年级
随着年龄与学龄的
张永鸿家庭教育管理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