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供给推力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自然资源丰度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自然资源影响着经济发展格局
·自然资源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的地域分工
·自然资源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
3力费用增多,劳动力的价格也迅速上升,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将逐渐丧失,逐步被依靠技术、资本投入等发展的技术密集型、资本集约型产业所取代;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发展的过渡准备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与升级。
地区结构合理化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指经济活动向某个区域优势的地点(如中心城市)聚集并逐步成为整个地域内的发展极核的现象。
在产生极化效应的同时,随着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梯度上升,周围地区的经济在它们的带动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其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就是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的反映,同时也会促进更大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形成了五大经济区域,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东部地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实行改革,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先导,广泛吸引外资和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增长极。
(2)京津冀地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事业、“总部经济”和重化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
(3)东北地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的最大特点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兴原材料工业和现代农业,对国计民生、国民装备、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有望成为中国第四大增长极。
(4)中部地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推动的最大特点是: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能源(水电,煤炭)、原材料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承东启西的桥梁,是重要能源和主要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地区。
(5)西部地区,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虽然相对较弱,但近年来已由封闭性经济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今后的潜力在于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而为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时带动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进程。
·城市化带动房地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具有较强的辐射与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及农村的发展。
如果说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量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乡一体化则是城市化质的提高,因而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从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系统来看待,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系统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城乡空间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新城镇、新市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便利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城乡市场一体化推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展。一是商品市场一体化,既包括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重要的是破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商品“全流通”;二是要素市场一体化,主要是解决人口、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存在诸多困难的问题。
(3)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推动产业合理分工和专业化。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国民经济运行
国民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下进行的,制度因素贯穿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制度通过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发性的内生机理,通过明晰产权,有效缔约,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预期,促使要素的合理配置,改变扭曲的经济结构,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主要有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组成,而意识形态和习惯处于非正式制度的核心。
正式制度是
国民经济供给推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