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网学佛修行: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佛家有种种戒律,强制性地防非止恶,其中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戒之中,就有不妄语这一条,即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事情,不随便胡说,要努力做到句句实言,诚实待人。
佛经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学佛网学佛修行: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佛家有种种戒律,强制性地防非止恶,其中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戒之中,就有不妄语这一条,即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事情,不随便胡说,要努力做到句句实言,诚实待人。
佛经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此前有一只乌龟,有一年碰上近年不遇的干旱,所居住的湖泊完全干涸了,自己也不能爬行到有食物的水草丰泽之地。当时有一群大雁居住在湖边,也准备迁往她方,乌龟就向她们苦苦恳求,规定把它带离此地。
一只大雁就用嘴叼着这只乌龟,往高空飞去。大雁通过一座城乡,乌龟忍不住气,向大雁问道:“你这样不断地飞,究竟要飞到何处?”
大雁听了,只得答复,才一张口,叼在嘴里的乌龟就径直从高空落下,摔在地上,被人拾取,宰杀享用了。
乌龟多嘴多舌而致堕地身亡,正好阐明了一种道理:如果不谨慎口舌,就会招致恶果。
佛家的“正语”戒律在目前看来,对人们平常交往、交际仍有其积极的、可取的一方面。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一种人的语言往往是她的思想的反映,是她的所有精神修养、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的最集中、最外在、也是最直观的体现。人们历来欣赏那种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谦谦君子,而鄙弃那些满口大话、妖言惑众的小人。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种人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言,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见解,你后来的筹划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方略来战胜你。并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别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样,人的心理感受不同样,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样、语调不同样,所示的情感也不尽相似,她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她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届时,也许已经大相径庭,势必导致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此外,人处在不同样的状态下,发言时心情不同样,话的内容也会不同样,心情快乐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也许会多;有时心情不快乐,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诸多过头的话,招来诸多麻烦。
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结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因此才指出,对于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她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有更多过错;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灾祸。”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看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先辈们对言辞要忍耐的论述。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朝的大将,自觉得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她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她奉调参与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全军凯旋,这应当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她自觉得本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因素
学佛网学佛修行: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