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我会从4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第1,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什么特征表现?第2,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第3,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话,你应该要怎么跟他相处?第4,如果你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你应该要怎么进行调整。
我们先来看第1部生的敏锐觉察力才得以存活下来。当婴儿不能感到安全的时候,他们会调整和压抑自己的需求,来适应这个不安全的养育关系或者生存环境,这个可以理解为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你对于一个你感觉总是靠不住的人,你会让自己不再去依靠他,因为对你来说,不断依靠一个并不能真正被依靠的人,轻则会耽误事儿,重则会带来愤怒,痛苦,失望,悔恨,羞耻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伤害到你的存在感,越是你不得不保持亲近状态的人,就越是能在他们靠不住的时候伤害到你的根本安全感,你只有停止去依靠这个人,你才会感到更安全,更稳定。
之所以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是因为婴儿和你还不一样,婴儿太弱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养育关系多么不安全,他们依然需要依靠那个养育人才可以存活。这种依附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婴儿和养育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且不可改变,养育人的否认和忽视都会让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比如养育人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生活时,指责和怨恨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人格会更容易体会到羞耻,仿佛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自己的需求都是给别人添麻烦,大多数时候这些孩子会更早学会懂事,学会乖巧,以至于成年后他们更容易看起来非常独立,甚至很能干,但在感情中却总是承受痛苦。
再比如养育人习惯否认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我关爱,因此对孩子的需求,尤其孩子表达的情绪信号反应迟钝,当孩子脆弱需要关怀的时候,他们很难注意到并作出回应;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大量研究发现,这一类养育人常常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受到其他毒性压力的伤害等。
再比如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就会非常明显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信号,通过闹觉,挑食,大哭,怕生人,难以融入新环境等等来表达自己的安全感匮乏,这些信号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养育人无法无视,这会让他们更容易陷入抱怨的痛苦之中,觉得怎么自己这么倒霉养了“不省心”的孩子,将自己的痛苦归罪于孩子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的需求被准确的理解,被及时的回应,在遇到挫折时他们的痛苦/恐惧情绪可以被父母感知,他们自己想要做出的尝试可以被真诚的鼓励,平静的引导,ta就拥有了安全的依恋模式。这让他们在人生初期体会到强大稳定的安全感,也因此可以全然真实的存在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中,对于他们来说,亲密的就是安全的。
反过来说,当安全依恋不能建立的时候,情绪表达和心理需求就被压抑和扭曲,这时亲密的就是不安全的,只有在心理上情感上保持一些距离,比如不能耍赖,不能撒娇,不能不乖,要吞下委屈,忍住渴望,才能一直表现为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而那些不能被父母接受的情绪和需求就不可以表达,必须回避。反复多次这样的经历之后,自己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保持了疏远和回避。
回避型依恋的小孩因此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爸妈不亲近,不会撒娇,事事努力,即使有什么需求也都不会去麻烦爸妈,但成年后,尤其是进入亲密关系和他人共建家庭后,经常感到痛苦和困惑,对于他们来说,朋友或伴侣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不理解,甚至喘不过气来。当自己被生活挑战,实实在在需要去体会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又
04 回避型依恋人格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