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康德
1:哥白尼式的革命困境:经验论:关于事实的知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唯理论: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近代哲学的严重问题:在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内部发生了矛盾—通过综合统一感性杂多而形成经验对象。形式逻辑推理来确定理性理念:
直言推理——灵魂——主观世界
假言推理——世界——客观世界
选言推理——上帝——世界全体的统一性理性的作用: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与经验无关只与知识有关。理念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表象全体不是经验,而我们在用知性范畴认识时,不可避免地将其作超验使用——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根据三个理念形成的:理性心理学——灵魂——谬误推理
理性宇宙论——世界——先验幻象称为二律背反理性神学——上帝——先验幻象为理想二律背反:即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由于经验根据,所以对世界整体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又能自圆其说。
四组二律背反:前两组:数学的、不可解决的。后两组:力学的、涉及对象两个方面,在区别现象和物自体基础上可以解决。
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错误在于混淆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与事物的现实必然性之间的区别。
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一个判断中主词与实词有必然联系,实词从主词中分析出来。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不仅需要主词与实词的必然联系,还需要某种综合,即经验上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试图为形而上学寻找一条出路,即不再科学之中而在道德自由之中
3:实践理性人:自然存在——自然法则——人不得不顺从的法则。理性存在——理性法则——人应该遵从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康德的动机论伦理学: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是不能从结果或行为本身来判断,它只能以动机作为评判标准。
实践理性评判的问题:究竟我们的行动的动机完全受经验限制还是有可能由理性自身决定?伦理学的根本基础:究竟有没有决定意志动机的理性之客观?解决从道德中推出自由问题的方式:在自由基础上说明道德法则,然后通过道德法则来印证自由的实在性。
自由意志:完全以理性自身的纯粹形式作为自己法则的意志,理性遵守自己为自己确立的原则。
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区别:1、自然,知性法则。自然界经验现象,理论理性。2、自然法则以是连结,道德法则以应该连结。
以意志自律的形式统一自由与必然:凭自律原则将自己主观原则上升为对一切有理性者意志都普遍有效的客观法则,就使形式与质料二者同一,不受经验的限制,此乃纯粹先天的自由。
必然领域:受自然因果律控制的领域。定言命令的三个条件:1、普遍性公式:应是对一切理性者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
2、质料公式:要把个人与他人子啊任何时候都看作目的,不能仅看作手段。
3、自律性公式: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法则。
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意志自由,一种摆脱感觉世界限制而依据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决定自由意志的能力。
灵魂不朽,人类理性有限性使有限的今生无法达到至善。
上帝存在,为保证德性与幸福二者的一致。
4:判断力理论理性——理智世界——服从自然必然的机械因果法则。实践理性——感觉世界——由目的性的自由因果规律决定(中间存在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协调一致的中介,即判断力。判断力,即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进行
德国古典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