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ppt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般特征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各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它在哲学史上主要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和英法哲学相比,德国古典哲学在形式上较为保守,但在内容上则较为丰富和深刻。这个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建立了一个个宏伟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着众多细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和宏大的话语。概言之,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英法革命的德国理论。它也是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
德国古典哲学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妥协性,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既向往革命又不敢实行革命的两面性。
艰深难懂。
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般线索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交织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有四条主线:第一条线是德国古典哲学同宗教神学的矛盾;第二条线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同法国唯物论的矛盾;第三条线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之间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第四条线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矛盾。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始终是纵横交错的。
德国哲学家们继承英法哲学中的反对神本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不断抬高“人”的地位去贬抑“神”的地位,直到最后用“人”否定了“神”,完成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是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高扬人类理性(“自我意识”)的旗帜,向神学进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恩格斯说:“1750年左右,德勒、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过了不到二十年,最近的一个伟大的德国形而上学家黑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但是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都是一些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他们一方面鼓吹唯心论,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同封建神学妥协,为专制制度粉饰、祝福,被封建王朝尊奉为青年的导师(大学教授)和国家哲学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晦涩的言词中隐藏着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发挥辩证法思想,批判神学,争取自由。封建王朝的国家哲学家们却致力于推翻其精神支柱——宗教神学;而在批判神学的同时又为神学留地盘,并且丝毫不敢触犯神所恩赐的国王。这些矛盾都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第二个阶段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他继承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用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物质的人代替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彻底否定了“神”,从而完成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批判宗教的历史任务。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在批判神学的同时又公开抨击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们同情和肯定法等的学说,甚至还赞扬法国唯物论者批判传统神学的革命精神。但他们又说唯物论哲学是“肤浅思想、抽象思想,”责难唯物论挖掉了道德和宗教的“柱石”。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康德摧毁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开始了哲学革命。但康德在批判“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不可知论,导致思维和存在的分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相继发挥辩证法思想,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体系,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并从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出发,同基督教神学公开决裂。但他的唯物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他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概言之,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反神学、争自由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两大阶段。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个方面说,德国古典哲学又可分为康德的不可知论阶段,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论阶段,以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论阶段。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有两大成果:
一是从康德到黑格尔时期,推翻了占统治地位的旧形而上学,发展了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作用和作为科学思维形式的范畴在认识中的意义的理论,即发展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二是在费尔巴哈时期,推翻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杨祖陶先生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书中,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康德阶段:康德为了解决近代认识论中出现的思维和存在的巨大矛盾,首先将认识与实践割裂并对立起来,以便能在
德国古典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