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牛顿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教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 1 、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顿吗? 2 、学生自由发言。二、故事牛顿的故事●牛顿( 1642~1727 ),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 在他出生前 3 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之后母亲改嫁, 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 23 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 年, 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 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 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 170 4 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牛顿 61 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 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1727 年3月 20日, 84 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 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 受到世人的瞻仰。教师通过故事提出问题, 阿拉伯数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1) 你从故事中了解了些什么? (2) 学生讨论(3) 学生交流( 15 分钟) 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陈景润的故事 20 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 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 1933 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 4 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 12 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 6 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 “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 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 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
数学界伟人的故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