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学问。
2、驾驭《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驾课,我们一起观赏了漂亮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沉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二)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爱的句子摘抄下来。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一、课前预习任务(老师要明确详细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学问(如形成缘由,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驾驭重点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会诗歌中美妙感情及美丽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1、驾驭重点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教学重点1)
2、体会诗歌中美妙感情及美丽意境。(教学重点1)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四、课时支配:
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
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沟通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漂浮,优美可爱给人安静的感觉。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
2)学生沟通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
(1)齐声朗读:老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
(2)老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
(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
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密、众多的样子)
其次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心,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分要明确
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洄,溯游
3、品:品尝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晨雾氤氲,洁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渐渐地溶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嘹亮。
:从秋霜到露水改变看出时间的改变。
其次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绽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伊人是男主子公心仪的女孩子,漂亮和善,委婉羞涩,但是她非常朦胧,看不真实。
(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改变说明白什么?
明确:朦胧,漂移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此组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找寻伊人。道路漫长而坎坷,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非常艰难。(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旧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诗歌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特色(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写作有何特色?
明确: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运用所以只提一下)
(2)诗中表现了男主子公什么样的品行?
(3)诗中伊人的确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
(4)绽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仰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
5、练:(5分钟也可课后作业)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