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文化
城市民俗文化论文
《北京胡同文化调查报告》
学院班级:
姓名 :
北京胡同文化
城市民俗文化论文
《北京胡同文化调查报告》
学院班级:
姓名 :
学号 :
王老:直到现在只要闻到一股淡淡的电烤箱烤肉的味道还有身边闷热的天气再加上拥挤的人群,还有一股让人又爱又恨的京腔就以为自己身在北京。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眼花缭乱的高架桥,轰鸣的车流和灯火辉煌直上云霄的高楼大厦,人们出门都还骑自行车,地铁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只要不下雨天就是蓝色的不过冬树就是绿的。
早晨如果愿意起的早点出门总是能听到“嗡嗡”的鸽群飞过的声音。这时候行人总是抬头看看这个鸽群大不大,飞的整齐否。
那时候的北京大片大片的老房子,
小胡同还依旧还在。
那时候的北京人似乎还是“群居动物”。
那时候的北京····
可能是到了我这个年纪容易怀旧,一提起老北京和老北京的胡同,总会让我不知不觉的陷入其中,也就是你们年轻人所说的容易煽情,哈哈,不过童年的记忆是永远忘不了的,也是不应该忘的。如果让我用几个词来形容北京的胡同的话,我想应该是:热闹,质朴,有人情味。
我:王老您刚才比较感性的给我描绘了一下您眼中的北京胡同,让我这个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您对北京胡同的眷恋和热爱,这就不禁让我想了解北京胡同的哪些特点让它有如此魔力呢?
王老: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居住的场所,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
北京胡同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