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
2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会议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建部关于推进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要求,全面推动
交通优化专项研究:结合总体规划交通相关研究,识别厦门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和“治堵”难点。提出“治堵”的近期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
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专项研究:分类识别厦门最受关注、最受欢迎、最有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公共空间,提出提升品质的
6
策略。
城市景观提升专项研究:识别对城市形象和风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景观节点,提出改造和优化的策略。
主体工作与预期成效
1、“双修”总规,长期推进“双修”的纲领性文件
从城市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安排“双修”工作,系统建设“以人文本”和“生态文明”城市。
“双修”总规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开展,全面对接总体规划编制。从生态、交通、绿地、居住与社区空间、历史与文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景观与公共活动空间、存量空间更新等九个系统提出“双修”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策略,明确顶层设计。
(1)生态系统:对总规划定的非城市建设区进行修复和管控。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等,对生态空间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允许发展和不允许发展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区域单元,有针对性地分区提出修复和整治策略,并构建控制指标体系。对生态空间进行总体景观规划,明确总体景观格局和利用方式,与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发展相结合。对山体、海岸、河流、生态廊道提出初步修复策略,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2)交通系统:在总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基础上,完善城市支路系统,打通断头路,落实“窄马路、密路网”
7
的道路布局理念,增加城市交通“微循环”能力。落实和细化总规确定的交通设施。根据街道的交通属性、功能特征等对街道进行分类引导,为编制街道空间设计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3)绿地系统: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在总规绿地布局的基础上,完善各类公园绿地尤其是社区级公园、街头绿地的布局,构建15分钟绿色生活圈。加强城市绿道建设,串联山体、海岸、河流和各公园绿地,编织城市绿化网络。对公园绿地和绿道提出初步设计指引,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4)居住与社区空间:统筹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圈。明确各改造社区在产业导入、功能提升、形象控制等方面的规划要求,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5)历史与文化空间:明确各类文化空间的保护思路,划定保护范围,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和功能提升措施,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6)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落实和细化总规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细化分类。根据各类相关规范,明确各细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原则、建设规模,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7)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为目标,在总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排涝、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并把绿色市政、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建设之中,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9
(8)景观与公共空间:衔接总规中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特色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确定的总体空间格局和设计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等重要空间系统的设计指引,为编制设计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9)存量空间更新:紧密结合总规中的存量用地更新内容,挖潜存量用地,梳理各类需要拆除重建、环境整治、功能转型、设施提升、用地调整、减量优化和收储整备等处理方式的存量用地,织补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功能与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行动计划与项目库,有序落实规划的建设抓手
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成体系、分阶段、可操作、易落实的”行动计划,将项目推进作为落实行动的具体抓手。结合住建部“双修”试点工作和《福建省宜居环境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要求,制定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项目,确定责任部门和实施主体。此外,行动计划还将突出组织领导、管理制度、资金支持、监督考核等保障机制。
根据行动计划形成逐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库,提前设计,提前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同时梳理目前厦门正在实施或待实施的工程项目,策划一批亟需整治的工程项目,开展具体项目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优先形成一批高质、高效示范工程,并逐步推进后续其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9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主要包括山体、海岸、河流、生态廊道的工程修复,如万石山、仙岳山-狐尾山、海沧蔡尖尾山-太平山、集美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