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与由来
浅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与由来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3年9月和10月,我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旋即“丝绸之路”成为“热词”。不同的两个国家,分别提出同一话题,其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背景和缘由?尤其对于我国而言,此提议是一时兴起的概念重提和再造,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与意义?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的解体一方面对于同属社会主义的国家产生着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改变着国际体系结构,对抗式的两极体系瓦解,世界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的态势。世界各国开始忙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取代东西方两大集团间的对抗,成为其时代特点。
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初尝改革开放成效的阶段。,增加了近10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释放出巨大能量,为谋求更为开放的国际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鉴于此,1994年我国便曾提出打造“现代丝绸之路”的设想,只是那时缘于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特殊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成效并不显著。但是,打造“现代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仍不失当时情境下的一个选择。
然而,纵观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消极意义及其与政治多极化的不平衡状况,经济相互依存下的国际合作与单边主义的并存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不断加剧,南北经济之间差距的扩大趋势等对实现“丝绸之路”的复兴形成诸多障碍。时至今日,随着国际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发展正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现状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美国的“两洋”战略,以及亚欧国家沿海洋航线的合作机制,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使得欧亚陆路地区大通道的建设急需奋起直追。
二战后,美国对欧、亚采取“两洋”战略,即一方面通过大西洋密切与西欧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太平洋加强与亚洲的联系。近期,随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快速推进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正式启动,美国加强了对这两条线的控制力。为了打破美国的垄断地位、加强相互联系,亚洲与欧洲于1996年建立了由亚洲主导的亚欧会议机制。这一机制源于1994年欧盟制定的《走向亚洲新战略》,其主张与亚洲进行更广泛的对话,建立一种建设性、稳定和平等的伙伴关系。当年1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召开亚欧会议的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1996年3月,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标志亚欧会议正式成立。不过,这一机制局限于沿海洋航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欧亚内陆国家并未深涉其中。并且一段时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在此机制中的影响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如此格局下,纵览世界版图,某种程度上美洋的“绝对”控制,欧盟通过亚欧会议等实现了广泛意义上的沿海航线“蓝图”,留给我们的清晰可见,那就是欧亚陆路和印度洋,亦恰是“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在。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浅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与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