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要、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学生为本、决策分享、全员参与、个性化。
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课程实施: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合理、和谐、明确、简约)
3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评价。
第六课教学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生活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发展;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