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使用策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汪贵珍
90年代末,为了迎接新世纪国际间经济贸易、人才竞争的需要,各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全球化课程改革运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针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毅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起开始酝酿,2001年以来进入全面启动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建国以来的第八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
危机引发了改革!
案例:
诺贝尔奖获奖国家及人数统计
诺贝尔奖,是代表着的最高研究成果奖项。据统计诺贝尔奖于1901年创立至2007年,共有521名科学家获奖,分属27个国家,分别是:美国271人,英国80人,德国65人,法国29人,瑞典18人,瑞士15人,荷兰14人,俄罗斯14人,奥地利11人,丹麦9人,日本9人,意大利8人,加拿大7人,澳大利亚6人,比利时5人,挪威4人,以色列3人,印度2人,阿根廷2人,匈牙利2人,捷克、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南非、芬兰、巴基斯坦各1人。其中美英德三国的获奖人数加起来是全世界的80%,而人口只占世界的7%,中国占世界人口近1/5的国家竟然是零!但并不是没有华人科学家获奖,至今已有7位华人科学家获此将,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台湾)、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可遗憾的是他们都是美籍华人,都是在美国获得奖,唯一一位当时有着中国国籍的人丹增嘉措(也就是达赖)在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但我国政府拒绝承认。
案例:
谁来教育中国的教育
1979年6月,中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报告说:“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摇去。”由此,访问团得出下面的结论——“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有意思的是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考察后也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他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结论中,美国考察团这样写到——“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历史给中美两个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制度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应试教育”模式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教育的使命和魅力已荡然无存!
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所看到的美国教育
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美国小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教科书。
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一次我看到儿子的作业,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可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
【精品】PPT课件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 汪贵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