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
【摘要】《童年情景》()是舒曼的代表作之一,一共包含13首标题小曲,整套曲子充满了童趣和童真,散发着浪漫主义时期热烈追求美好、理想世界的气息。本文深入探讨作曲家内心情感和音乐思想作此套曲的内心情感。
舒曼并不满足于整个套曲只用一个标题,他给套曲中的每个小曲都添上了小标题。这些小标题能更详细地说明作品内容。《捉迷藏》《骑木马》这些字眼仿佛让听众眼前出现了童年玩耍、生活的情景;《奇异的故事》《火炉旁》《入睡》也会让听众联想到孩子们坐在火炉旁听着妈妈讲的奇异的故事渐渐入睡等。听众通过这些小标题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由舒曼所编织的一个神奇、充满童趣的梦幻世界。
三、旋律线条的抒情性
舒曼的创作源泉大多来自于他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在抒发他内心情感。因此,在听舒曼的音乐时,旋律中的抒情意味是极为容易被听众感受得到的。他创作的旋律乐句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由4小节或者是8小节组成,还常常运用“特色音调”来表达其作品的抒情性。下面以第一首《异国和异国人们》以及第七首《梦幻曲》为例来看它们的旋律线条抒情性。
(一)异国和异国人民
G大调,4/2拍,三声部。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歌唱性的乐曲。A段(1~8小节)由3个乐句组成,旋律在高声部,旋律不紧不慢,像诗人娓娓道来童年的故事(见谱例1)。右手的旋律线条要非常清晰,音与音之间要保持连贯流畅;中间声部的三连音,左手弹奏前两个音,尾音由右手弹奏,由于用右手的大拇指弹奏尾音,因此要控制好力度,音量和音色都要和前面两个音保持统一,要弹到声音听起来就像一个手弹的一样,用手腕使左右手连接得更好,要注意手腕要放松不能僵硬,保持三连音的平均连贯,像背景一样衬托着主旋律。低声部的八分音符像交响乐中的低音贝斯,起着丰富和声的作用,演奏时既不能太响也不能太弱,用指尖触键,声音上要比中声部突出一些,与高声部相互呼应;踏板方面,在中声部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后踩后踏板,踏板要换干净,不要太长,起到连接作用即可。
B段(9~14小节)3个乐句。旋律移去了低声部(见谱例2),因此左手应该把旋律弹得深一点,右手双音要弹得柔和点,太吵会喧宾夺主,中声部依旧是三连音。13、14小节是连接再现部,因此应注意渐慢和延长音的音乐意境,14小节最后一个音是再现部的第一个音(见谱例3第2小节),因此这里不要着急弹下去,前一个音延长一点,在弹接下来的再现部就会让听众感受到作曲家的思想。
再现部的结尾19~22小节(见谱例4),全曲的最后一句,渐慢,渐弱,意味着套曲的开始。
(二)《梦幻曲》
是A-B-A的三段曲式,F大调。舒曼用了慢板和波浪起伏的抒情旋律,旋律富有歌唱性(见谱例1)。前四小节的旋律是乐曲的主题,主题的动机是一个向上的四度音程,从属音开始向上方的主音作四度的进行,暗示“儿童在梦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梦境在此处得到展开和发展。纵观全曲可以看到,这个动机出现了8次,它作为核心贯穿在全曲的发展中,使整部组曲音乐语言简练而且结构紧凑,音调上的联系形成了整体统一的印象,促进了音乐的流动发展,同时具有抒情和幻想的色彩。
演奏這首作品需要身临其境,每一次动机的出现音色都要有所不同,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使音乐一步步升华,才能表达得更加完美。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