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试题问答
医学检验试题(三) 问答题
1.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
答: (1)延长:①第Ⅷ、Ⅸ、Ⅺ因子缺乏;②凝血酶、纤维蛋白原、Ⅴ、Ⅹ因子减少; ③抗凝物质增多。 (2)缩短:①DIC的高凝期;②血料; (2)细胞中酸性颗粒为碱 性蛋白质与酸性伊红结合染为粉红色,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美蓝结合染为蓝色称碱性物质,而中性物质成等电状态与二者结合染为紫红色称中性。
25. 血库发血时注意哪些问题?
答: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认真检查血液质量; (3)发血人与取血人共同执行三查三对,并签名登记。
26.腺热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为几种类型? 答: 根据Downey分型共三型:(1)Ⅰ型(空泡型);(
2)Ⅱ型(不规则型);(3)Ⅲ型(幼稚型)。 27.单核细胞增多常见哪些疾病?(列举5种)
答: (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疟疾; (3)黑热病; (4)活动性结核; (5)单核细胞白血病; (6)急性感染恢复期等。28.什么是白细胞血型? 答:是存在人类白细胞膜上的一种与其他组织细胞共同有的同种抗原, 又称组织相容抗原。 29. 何谓核左移象和核右移象?
答: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粒等更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三叶核以上细胞增多者称为核右移。
30. 简述红斑性狼疮细胞的形成机理。
答: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31. 简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答: 增多:急性感染、中毒、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心肌梗塞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流感、疟疾)、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血液病、过敏休克、恶液质、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2. 尿液沉渣检查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 (1)管型; (2)红细胞; (3)白细胞; (4)上皮细胞; (5)巨噬细胞;(6)肿瘤细胞; (7)细菌; (8)结晶体。
33.简要说明试剂带方法检测亚硝酸盐pH、蛋白 质、葡萄糖方法的反应原理。
答: (1)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反应,细菌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使指示剂变色。 (2)pH:甲基红和溴麝香草酚蓝在酸性尿中为橙红色, 碱性尿中为蓝色。 (3)蛋白质:系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4)糖:特异性氧化酶法。
34. 尿糖测定(氧化酶法)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何在?
答: (1)尿中含有比色素原的亲合力更强的物质如维生素E。 (2)患者服用大量左旋多巴后产主抑制反应。
35.尿中酮体包含哪些物质?
答: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
36.引起血红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即出现血红蛋白尿。 37.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1)吞噬能力:病原微生物、组织碎片、衰老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 (2)传递免疫信息; (3)激活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
答:起源于定向干细胞,在骨髓内经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成单核细胞时释入血流。 39. 简述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 答: (1)B淋巴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加体液免疫。 (2)T淋巴细胞:被抗原致敏后,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
40.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三个阶段。
答: (1)前后化素转变成活化素; (2)血浆素原转化为血浆素: (3)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41. 简述毛细血管采血法的注意事项。
答: (1)采血部位:手指(中指、无名指)或耳垂;
(2)深度:2~3mm,使血液自然流出; (3)切忌用力挤出,第一滴血弃去; (4)采血完毕,局部用消毒棉球擦净。 ?
答:是每人专有血型抗原物质,它由多糖和多肽组成,多肽部分决定ABO血型抗原性,多糖部分决定特异性。
43.什么是T及B淋巴细胞?答: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在骨髓、脾脏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者为B淋巴细胞。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为T淋巴细胞。
44.简述红细胞比积测定的注意事项。
答: (1)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净防止溶血。 (2)不能使用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剂。 (3)严格遵守试验规定的离心力和转速; (4)采
医学检验试题问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