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
姓名:周玉秀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指导教师:赵逵夫
20040101
碘签名:圈至耄签名:』茎⒖.:塑骸辏豪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C艿穆畚脑诮饷芎笥ψ袷卮斯娑导师签名
论文摘要《逸周书》是一部文献汇编性质的书,因此,历代对该书的研究或以校勘为主,或侧重词语训释,或就编辑整理、版本流传、历代征引等文献学问题进行探讨,偶或涉及文学艺术特征,而对《逸周书》语言结构特色本身的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尤其对《逸周书》各篇词汇、语法、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系统的描述更是空白。而语言特征是证明古籍创作时代的活化石,它的作用不低于出土文献,二者可以互相印证。以篇为单位,对《逸周书》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相应各篇大致的创作时代。因此,这种研究是有其文献学价值的。《逸周书》中多数文献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单纯是以叙史和诰誓为中心内容的史书,这些篇章中的多数可能作于一时一人,或即周史所记:政书、兵书、礼书都是层累地造成的,有较早的原始材料,也有春秋战国之人的发挥补充,更有汉人的训解。故而许多篇章是“经”、“传”、“注”合一的,这些文献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逸岗书》的编辑,经历过先秦初编、汉代刘向父子校理补缀、晋代再次校理整合等过程。在这种流变过程中,一些篇章曾别裁单行,经后人增补注释,后又被编入此书。有些篇章则别裁之后失传了。“汲冢周书”与《逸周书》没有关系,将《逸周书》称为“汲冢周书”,其实是名称的误用。《逸周书》中的文献,代表着一个相当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西周后期历春秋战国以至汉代,跨度七、八百年时问。其中有西周完成的,有根据西周材料在春秋时期写成的,也有根据春秋时写成的文献再度增补发挥的,还有根据史实在战国后期改编的。因而,这部书中的文献,体现了先秦文献形成过程和先秦至汉代书籍内容的一般特点。当然,它也有与众不同之处:它是各种类型文献的杂纂,内容非一家之言,而是经子兼备,它可能是“周公传书”与“太公传书”的整合。但其主体部分是春秋到战国时代作成的,其语言特色表现在语气词的使用渐次增多;疑问代词中出现“安”、“孰”、“奚”、“恶”等,普遍使用了顶真修辞格及“以数为纪”的表达方式;多数篇章以四字韵语为主,并有东冬、鱼侯、支脂、脂之等合韵现象。有些篇章是西周文献,其语言特点表现在语气词“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功能具有多样性;第一人称代词有“予”而无“余”,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不用句末语气词“也”、“焉”、“乎”、等;没有疑问代词“孰”、“安”、“奚”、“恶”等;没有“×撸痢烈病钡呐卸暇湫问剑幻挥忻飨孕翁曛镜姆次恃式:少用或彳盟淖衷嫌铩;褂幸恍┢U拢钦焦跗谀酥梁喝烁荽祷蛟文献改作的,具有明显的战国术期至汉代的语言特点,如大量运用语气词“也”、“乎”等;用疑问代词“恶”:有鱼候、职铎、支歌、冬东、幽之、之侯、职质、耕阳东的合韵现象;人称代词有“而”。此外,同一时期的作品,出于文体不同,在语言方面也有差异。依据这些语言特点及其他方面的考察,《逸周书》中篇文献镀鞣菲T莶患疲疿拇醋魇奔浯笾氯缦拢髦茏髌罚骸犊艘蟆贰ⅰ渡淌摹贰ⅰ妒婪贰ⅰ抖纫亍贰ⅰ墩拧贰ⅰ都拦ā贰
呵镏衅谥琳焦逼谧髌罚骸段淖谩贰ⅰ顿峥铩贰ⅰ洞笪洹贰ⅰ钝罕!贰ⅰ洞罂!贰训》、《常训》、《武称》、摹贰ⅰ洞竺魑洹贰ⅰ缎∶魑洹贰ⅰ洞罂铩ⅰ冻痰洹贰ⅰ段呵镌缙谧髌罚骸盾橇挤颉贰ⅰ冻⒙蟆贰《小开》、《大开武》、《寤敬》、《武穆》、《和寤》、《武寤》、《大戒》、《度训》、《命做》、《文传》、《柔武》、《小开武》、《宝典》、《酆谋》、《武顺》、《大匡》、《文政》、《大聚》、《武儆》、《五权》、《成开》、《作雒》、《本典》、《官人》、《王会》、《王佩》、《武毒己》、《铨法》。焦┢谥梁捍霾购透男吹淖髌罚骸吨茉隆贰ⅰ囤址ā贰ⅰ睹魈谩贰ⅰ妒毖怠贰《史记》、《职方》、《太子晋》、《殷祝》、《周祝》。在将《逸周书》各篇的语言与先秦其他典籍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上古汉语本身的三个特点:顺拼视惺透竦那穑懈星樯ú史矫娴牟钜臁!半蕖辈⒉皇且桓鲎卑共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而是尊
《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