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中国的房价
当代中国最为热点的话题,不外乎就是居高不下的房价。一线城市的房价像打了鸡血一 样,拼命地往上涨,在大家都在观望着等待房价下降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房价一次又一次 的上涨,在等待在错过了无数次可以出手的机会。
曾经有房 山区,和盖在核心市区他们的价格是千差万别的。差在哪里呢?任何一个有点常识的人都知 道,差在地价上。我们的媒体喜欢说房地产有了泡沫了,理论依据是因为房价收入比,在任 何意义上房价收入比都是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最基本的经济要素的市场价格的比例关 系。在住房建设过程中,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是级差地租。我们大城市盖的房子越多,核 心市区的房价就越大,假定土地都不要钱,只要给老百姓卖住宅的房子土地白拿,开发商都 良心发现,不挣利润,是不是房价就不涨了?假定刨去地价和开发商利润之后,我们建一平 米房子要两千块钱,砖瓦灰沙石再不能少了,再少就得偷工减料了。现在在北京二环盖两千 /平米就卖。建完了,卖光了,再不能盖了,还有人要住到北京城,怎么办?是不是得往三 环盖?如果三环路的房子也卖两千,会不会有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和二环路的,咱们换换, 每平米我补贴你一千块。只要有一户换成了,意味着二环以内的房价涨到三千。北京的房子 盖到八环的时候,二环路的房子就得涨到三万。
这个也就是马克思的级差地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论述了级差地租理论,唯一 的区别是论述级差地租理论的时候,当土地用于生产粮食的时候,它只影响地主和租地生产 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很清楚,租一亩或者买一亩肥地,离村子近的地,这一亩地可以打 五百粮食,租一亩或者买一亩贫瘠的地只能打一百斤粮食,那么,这两种地的地价是一定有 差别的。下面的问题就是学问了,这个差别只影响土地出让者和土地承租人或者受让者之间 的利益关系,对于买地上种出的麦子或者馒头的消费者来说,这个地价差别是看不到的。买 的馒头是亩产五百斤的地的土地生产的还是亩产一百斤的土地生产的,对消费者来说,馒头 都是一个价,也就是这个地价延伸不到消费者那儿。而盖房子的级差地价是一定要延伸到最 终购房人头上,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地价是决定房价的决定性因素的根本原因。
这才是级差地租理论的第一,还有级差地租二,二是什么呢?人们都希望自己住的小区 绿化好,空气质量高一些,治安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周边配置医疗、商业、学 校等资源更好更高端。我们所希望的这些改善,我们没有直接投入,但是有人投入,这个投 入都要反映在土地这个要素的市场价格中。随着我们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居住质量 的不断改善,城市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这个级差地租也必然要影响到地价,进而像我刚才说 的,传导到房价。又有理论说了,那是因为老百姓在房子上的供求关系拉动了房价传导到地 价的,一个貌似合理的因果逻辑实际上经不住理论推敲的说法。所有的供求关系本质上都是 对特定地块的房子的供求关系,而不仅仅是房子本身的供求。有人说我买不起房子,其实他
买得起房子是有的,三千块四千块他买不起吗?买得起。在二线小城市,那儿的房子不缺, 你为什么不买呢?你要的是特定地块的房子,这个供求关系决定了房价。
马克思说“对建筑地段的需求,会提高土地作为空间和地基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 就是买房传后,这一文化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人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在土地面积本就有限
资本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