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中学、错中悟] 悟中学
名师档案:吴春萍,北京市骨干教师,现任北京市京源学校生物教师。教育部聘任的初、高中新课程教材培训专家,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北京市生物学科兼职教研员。参与编写《生物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摸索和[让学生做中学、错中悟] 悟中学
名师档案:吴春萍,北京市骨干教师,现任北京市京源学校生物教师。教育部聘任的初、高中新课程教材培训专家,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北京市生物学科兼职教研员。参与编写《生物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摸索和实践》一书,参与撰写《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研究报告》。
今年是我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16个年头,在这里,我和其他教师同样,上过多种类型的课,每一节课我所有认真准备,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所有会从中收获诸多,伴随着上课,我在成长……
■ 课前慎思:是先注重设计还是先注重操作?
多数探究性的课,授课教师是把核心放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的,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感到有部分遗憾:一是学生通过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形成的实验方案往往随着研究课的结束而不了了之;二是学生在设计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受到的科学措施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够深刻;三是虽然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可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充当听众的角色。
,我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受领了一项任务:为西北地区录制一节初中研究课。当时,初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教和学的措施发生了变化,而探究性学习措施无疑是变化老式教学措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是,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不久就拟定了课题——《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在多数我听过的研究课上,授课教师是把核心放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种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后完善本组的实验方案。课堂上,学生合伙学习,积极讨论,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学习效果明显。
但同步存在着我刚刚所提到的部分遗憾,如何弥补这些遗憾呢?通过反复思考,我觉得如果先把核心放在操作上也许可以避免这些遗憾,也就是说,先让学生“做”,并规定学生用照相机记录下实验的过程,最后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我要上的课是基于学生实验操作后来的成果报告课。
面对这样的设计思路,教师不免有如下疑虑。
疑虑1:学生先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再自己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品,接着独立操作完毕一种实验,难度会不会太大?
对这个质疑,我是这样考虑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实验的设计不难,不管是实验材料所用的种子,还是实验用品纸杯、水、土壤等所有很容易获得,且操作过程简朴,因此学生独立完毕这个实验没有太大困难;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比较多,有外因、有内因,我让学生按个人的爱好任选其中一种因素进行探究,这样既减少了设计难度,又为满足不同样学生的爱好,为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了条件。
疑虑2:学生的实验方案没有讨论和交流,设计方案会不会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根据有问题的方案做出的实验成果尚故意义吗?学生得出一种错误的结论,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带着困惑,我开始实行教学,让教学实践检查和修正我的设计。
■ 课中掠影:“做”带给了学生什么?
“做中学”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那些失败和错误成为了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笔珍贵财富。
如下这些被我精心挑选,得以在课堂上呈现的学生报告,
[让学生做中学、错中悟] 悟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