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方剂的定义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指药方、处方,剂指调配、调和.
“方剂”的原义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
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如何学习?
学习方剂首先要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
对组成、功用、主治近似的方剂,应注意比较,从中掌握其特点和异同。
上篇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周礼》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
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130余片,是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其内容分52题而定此名,共有医方283个,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2种,内服有丸、汤、饮、散等剂型,外用有敷、浴、蒸、熨等方法。
迟至战国晚期,方剂在临床的运用就已初具规模。
二、两汉时期
,并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初步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
《黄帝内经》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则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治病必求于本”, “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治法内容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
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载有方剂生铁落饮、四乌鲗骨一蘆茹丸、左角髪酒、兰草汤、半夏秫米汤等13 首,所用药物对炮制、制剂、用法的要求十分讲究。
《治百病方》
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
简文中有方剂 36 首,其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五官诸科,
各方中用药共达100种之多,其剂型有汤、丸、膏、散、醴,充分反映出当时对方剂已有相当高的运用水平。
方剂学总论2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