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笔枯笔典范
赏析提纲:林散之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力无限,个个灵气十足。像这幅6次出版的丈二匹草书,林散之创作很少。作品气势宏伟,笔墨超绝,字大神旺,张力无比。沈鹏赞叹:枯笔枯笔典范
赏析提纲:林散之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力无限,个个灵气十足。像这幅6次出版的丈二匹草书,林散之创作很少。作品气势宏伟,笔墨超绝,字大神旺,张力无比。沈鹏赞叹:“十分难能可贵。”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的内容。作品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是145×354㎝,约45平方尺,落款林散之。印章“林散之印”、“大年”,是出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专家所刻。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诸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这里先讲一种故事。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种大书法家,给她能写8个字的墨量,规定她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大书法家聪慧过人,略加思考后来,奋笔疾书,用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并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晰。皇帝看后大喜,立即赏金百两。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状况下,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人们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措施用于书法。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爱慕飞白,例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一起并用。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是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飞白丝丝,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体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不同样审美情趣和不同样层面的人,所有可以驰骋自已的想象去体会、去欣赏。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样,但所有是一种美的享有,所有是一种美的升华。
枯笔很难写,枯笔只有在随意书写中才干浮现。林散之先生是枯笔高手,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枯再枯,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有活力,个个显灵气。作品正文加落款一共67个字,除“人”、“一”以外,其他65个字所有有枯笔,有的枯笔少,有的枯笔多,如“自”、“浑”枯得少,“画”、“无”、“趣”枯得多,尚有“图”、“如”,特别是“山”基本上是全枯。一丝丝,一缕缕,清晰可见,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却又落在地上,凝结成一种个鲜活灵动的中文,从而集中呈现了林散之大师惊世骇俗的审美和枯笔艺术。林散之学生庄希祖、郑必宽评价这幅作品时说:“有一种膨涨化的张力,有一种感到向外扩张的震撼人的威摄之力。”
这幅作
枯笔枯笔典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