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今名家为何看好崔颢《黄鹤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今名家为何看好崔颢《黄鹤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在古今都获得广泛好评的七言律诗,得到了同时代诗仙李白的赞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发挥。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馀者唯天地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
以上是古人近人分析《黄鹤楼》受人推崇的原因。综合起来,不外乎三点:一是思想情感表达的深度和高度,一般人很难逾越。辛文房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乾隆皇帝说,这种感慨“从心而发,即景而成。”《瀛奎律髓》说其抒发情感,“不拘对偶,气势雄大”。《诗薮》说是“神韵超然,绝去斧凿”。《批点唐诗正声》述其“气格音调,千调独步”,固敬谓之“通篇疏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由此可见,崔诗情之真,意之切,都很难逾越,在格高意超上,的确是“神来、气来、情来之作”。情真意切是每一首好诗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情不真、意不切者,是进不了好诗殿堂的,更算不了真诗。二是表现技巧上的新突破。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俞陛云说:“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挥”。如果崔颢也这样写,虽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写,而是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第三句说既然黄鹤已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了。虽说回不来,但楼却因此得名,只是仙去楼空,馀下的自然就只有天际的白云,悠悠千载耳,从而引起诗人百感交集。
通篇先将虚处写尽,再反回实写楼中所见,“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最后以恋阙怀乡之意来总结全篇。这种倒装结构的巧妙安排,使他一反杜、孟登岳阳楼景生情的写法,而又一气浑成,浑然天成,完全是意兴所至,“信笔书写而得之,如神驹出水,任其踸踔”。结构上的匠心施展,使其如行云流水,自成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创意。这是获得赞赏的第二条理由。第三,诗语的使用突破了一般的规格,充分体现了诗语的运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为准则的观念。词语的调遣完全听从表情达意的需要。请看《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的一段分析:“妙在一日黄鹤,再日黄鹤,三日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日黄鹤,再日黄鹤,三日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也?由其气足而充之,神足而运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妙在崔诗善于凌驾,为表情达意服务,而不是刻意的安顿。在遣词造句上,崔颢更是高手。请看《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

古今名家为何看好崔颢《黄鹤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金钏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6-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