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钳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 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 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 即庆贺、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 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 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 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 为全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 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 归纳进了 “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 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 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 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 如下的分析:
平一一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一一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 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
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 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 “平声平去,曲折最少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 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 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 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 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 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 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 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
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 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 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 入入入上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 平平上。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 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 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 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 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 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 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 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舞舞竹影依 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 机囹,化雨春风次第开。
“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 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 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I卮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俸。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 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 下联也必须以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