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
形成于明代中晚期的“苏式”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它代表了明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准,引领了社会美学潮流,对中国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足也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由于不受窑内的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也趋向轻巧精美。
两宋时期,由于城市化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逐渐壮大,使得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宋代的工艺美术也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一时期主要介绍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1、汝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内。由于,临汝在宋代隶属汝州,因此得名汝窑。汝窑以烧造“天青色”青釉瓷器为主,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温。汝窑瓷器的朴素、高雅也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现实反应。体现了平淡、籍之美。汝窑由于烧造时间极短,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因此存世量极为稀少,尤为珍贵。
2、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和乌龟山。
3、哥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釉色主要有粉青,灰青,米黄之分,以灰青为主,釉面布满龟裂的裂片,有开片。弊病成为了一种纹理,好像冰裂变化万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钧窑,宋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的釉色主要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而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窑变色釉,使得烧出的瓷器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瑰丽多姿可谓极富装饰意味。
5、定窑,是五大名窑之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址今河北曲阳。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瓷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产量也较大。定窑釉层薄而滑腻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黄,好似古代妇女薄施粉黛。给人以安静、柔润,恬美的美感。定窑和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其独特之处还在与它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定窑瓷器器身纹样的装饰手法主要可分为划花、刻花以及印花,常用的题材有莲瓣、牡丹、缠枝花卉、禽鸟、云龙、麒麟、狮子等等。装饰图案生动自然,清新典雅纹饰简介而富于变化。
总体来说,两宋时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发展;二是官窑,民窑都在发展而元瓷的发展则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的发展上。其主要工艺是青花,釉里红,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陶瓷工艺得以充分完美的结合。这是景德镇瓷工艺的重大贡献。而且元代还烧制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
元代是整个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时,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弟窑)、德化窑等名窑相继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铝的含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得以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物。元代还烧制成功了卵白色的“枢府”釉。景德镇在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二次烧成的高温釉下彩技术,使得青花和釉里红瓷
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