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传统美德
施善葆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谐的关头,提倡用“孝”改变社会风气,用“孝”纯净人心,非常必要。只是需要明确:“孝”不是神话。把“孝”物化还原可以看到,“孝”在人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们大家都来讲“孝”,让“孝推进孝行的人多起来了,以笃行孝道自居的人多起来了。只可惜,先行者未必是先醒者。孝,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依然是混沌不清的。
首先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这个“二十四孝”,都是可学的吗?笔者以为不,二十四孝并不都是可学、该学的。譬如:“董永卖身葬父”,就真是个美丽的神话,于史无据。至于“感动天孙临凡,十夜织绢百匹,遂为永赎力”云云,更是现代技术还达不到的,怎么学?“郭巨埋儿”,为了保证父母吃饱,居然要活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不太残忍了吗?虎毒不食子,埋儿的举动,成了人不如兽,还被立为做人的典范。简直是岂有此理!闵损是孔圣人的门生,曾被孔圣表彰:“孝哉,闵损。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见论语“先进”)。这个事迹,在民间故事中,是“闵损鞭打芦花”。三九寒天,身穿用芦花虚撑着的“棉袄”,浑身颤抖,还要说“非母之过”。谎言欺世莫此为甚,我们学他做什么?“黄香饲蚊”是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蠢事,今天还需要继续蠢下去吗?不忘为父母点上盘蚊香,不更显得孝之至诚吗?
上面举的例子中,有什么值得保持或发扬的,能学的,我们学,不能学的,大可扬而弃之。
除了二十四孝的具体事例是否可学的问题以外,对古圣先贤的关于孝的论说应如何理解,也还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圣人云”、“俗话说”不仅口传耳闻,也不断见诸报章刊物,堂而皇之地“劝人向善”。
对“孝”不可胡乱套用
记得我们的至圣先师说过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没想到,这句话,在进入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可以成为指导我们的金科玉律。囊中羞涩,远游无银,掩饰一下尴尬,也就罢了。可是,有些人却胡乱套用,如前两年年关时,有的报纸居然以“游子不归,父母无年味”的标题,套在了参军服兵役的军人上。圣人之言乃立身之本,可以这样劝人为孝吗?孝与不孝无关远游,心在孝亦在,绕膝未必心有孝。
圣人还有一句:“子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也成了许多人宣扬自己、蛊惑别人的一句口实。需要别人的财物时,就先称颂一番“君父”、“君祖”勋功伟业,如何如何乐善好施,然后话锋一转,“子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亦”,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如果夸耀自己,则“先君”、“先祖”一番,然后,“吾三年不改父之道,求其孝亦”。可是,你若是那些行业不善或名声不佳者的子女,还是“早改父之道”为好吧?子改父道寻常事,何来三年制限期?不妨再诵夫子句:孝乎孝否君自知。
说来可笑,封建时代被男人们当作纳妾借口,在民国之后,被有识者骂倒批臭的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竟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又广在高官、阔佬中流传开来了。“怎么?没弄个二奶、小蜜什么的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老兄。”“借腹产子有什么不好?你得子,她得钱,两全其美。有后足以称孝啊。”变废为宝,也不该到了这个程度吧?孝,若不过如此,要它何为?
把先贤论孝之言,用来当掩盖自己丑行的遮羞布,已经制造了思想混乱,而另有一股愈刮愈烈的歪风更直接地破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妨害着国家建设的进行,背离着
“孝”是传统美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