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三县的边陲秘境
郝赢丰盛古镇既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于宋代建场,明清时期兴盛,自古是巴县声名远扬的“长寿之乡”,算下来古镇已有千年历史。除了悠久历史所积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丰盛古镇还拥有“三潮水”、“绅士人家的宅院,距其不满50米处就是明清时的涪陵场口。
除了精美的四合院,漫步在古镇街道上不时还能看到几座碉楼从房屋的顶部探出头来。旧时丰盛经济繁荣,却又地处要道,便有富贵人家或地方土豪修建碉楼,以抵御外来入侵者而保一方平安。这些碉楼3至6层不等,都有小窗作为瞭望孔与射击孔。其内部面积为90至150平米左右,除了观察与守卫,房屋内部还有储存室等,地下也埋有竹筒制作的管道用以运送食物及饮用水。如果遭遇围困,可在碉楼内部坚守数月有余。据当地老人介绍,丰盛古镇上及周边区域之前有百余座碉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仅有数十座保存了下来,而现今已成为当地人居住场所的一些碉楼,在未受到政府保护时也偶有损毁,曾有一座就因居民做饭生火而引发火灾损毁。抚摸着一些碉楼斑驳的墙面,似乎还能触摸到曾经激战时留在墙面上的弹痕。
这些宅院及碉楼不但凭借其外观的恢弘大气彰显了主人的财富地位,在内部也设计精美,从一些整石雕制的门框浮雕到各院四壁檐额上的撑弓浮雕和窗栏的或镂空或深浅浮雕设计,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浮雕图案多为龙凤牡丹葡萄等花鸟鱼兽,显大富大贵并隐喻屋主多子多福。在一品殿及一些碉楼和院居的檐壁上,还塑有或挂有“吞口”木雕。“吞口”形如人首,眼向外凸,鼻宽,长有犬耳,嘴内有獠牙且口含利剑。这种雕塑源于水族,常被置于屋门上用以辟邪吞恶。 更令人惊奇的是丰盛古镇的建筑中多有采用“马头墙”的设计格式,如位于寿字街上的禹王宫。“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而这种风格在川渝的老式建筑中并不多见。这种马头墙又称封火墙,能在相邻的密集建筑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同时“马头”也显示出屋居主人对“读书做官”的追求。从古镇边的小山头俯视,也正因为有了马头墙的设计,屋居显得错落有致,随着眼珠的移动,古镇也仿佛有了生气,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
仁寿茶馆与袍哥文化
如小城般布局的丰盛古镇街区中,遍布大大小小的茶馆,古镇居民闲来便在茶馆中泡一壶清茶,打打麻将,天南地北地闲聊一番。可在十字街的一个角落处,一间小小的茶馆却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馆名“仁寿”,建于清代,今天已作为和其他茶馆一样供人喝茶消遣的地方,但早在百年前,仁寿茶馆作为当地袍哥会“仁”字号兄弟的会所曾闻名一时。
袍哥会起于晚清,于民国时间兴盛,在历史上和青帮、洪门并列为三大民间帮会组织。其名源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辛亥革命之后,川渝一带多数男性成年之后都秘密加入袍哥会,从而对四川、重庆两地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袍哥组织内部又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码头”(即组织的香堂、堂口),曾有口语称“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而位于丰盛古镇的袍哥们就属于仁字堂口,其成员多为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
丰盛古镇地处交通要道,往来人群数量众多,而且人多且杂;而仁寿茶馆位置偏僻,又有往来客商歇脚做掩护,也为当地袍哥们掩盖身份,
一脚踏三县的边陲秘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