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 产物。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①意境 首诗,我们能够在诗人给我们的山河破碎的空间里 撼情,真的是“情中见景”。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此类文章是写景与抒情的综合,二者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 度。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诗前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景 中也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也是诗人火热的革命 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的思想,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 憧憬。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便是写景转入抒怀,引出下阕的抒情。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的山峰形容 无形不平凡的岁月,新颖而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 浪的宏伟画面。此首诗作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 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 信心和力量。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是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 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中页表现出来。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记述友人梅尧 臣的说法:“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 含义非常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 素
,二是“见于言外”较虚
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正是二者的结合,故而后人说:“全局有法,境分虚实”④ 这便是把意境分为虚实两个部分。逼真描写景,行,境的是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空间是虚境。虚境可以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也可以是伴随着具 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 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 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 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 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广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全诗只有四句, 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 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这失敬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 位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所 以,皎然在《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
文学意境的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