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摘要: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代写论文教育家, 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 他的教育观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关于人的培养要以德育为导向的见解, 直至今天对我们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孔子的教育理念;方法;德育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 以他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 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 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 2 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 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 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 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 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1)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3)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且有多层次的内涵, 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 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 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 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 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 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国, 与弟子习礼 3 于大树下, 桓﨎要杀孔子, 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 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 桓﨎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 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 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 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论语子罕篇》有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无限遐思, 他认识到时间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 以体现生命之价值意义, 就一定要信念坚定, 意志坚强, 反映出儒学为人称道的积极进取精神。人生离开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导航, 只能随波逐流, 不知所之。《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关于仁爱的论述, 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重视, 杀身成仁、

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fada118
  • 文件大小78 KB
  • 时间2017-05-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