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一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
二 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
三 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阻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际交往障碍贯穿人际交往始终,是一种阻碍和终止交往活动的斥力。根据人际交过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惟我独尊,他们有时也确有的实力,但过分妄自尊大,傲慢专制,觉得天下的优势只能由他占有,别人占有了,就产生嫉妒心理。
有自私、虚荣、爱面子、自卑等性格特征的人,对别人的优势特别关心,特别敏感,易产生嫉妒。
嫉妒者还有共同的特点;心胸狭隘,缺乏修养。
(四) 嫉妒心理的克服
应学会转移注意力
克服嫉妒者要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
自卑是因对自己过低的认识和估计,而产生的自惭形秽之感。
(一)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者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勇气、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像失败的体验多。自己连自己都不信任的人,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力。交往中的挫折、失败又助长了自卑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自卑表现在事业、婚姻、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导致自卑者失败的最为合理的理由。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一个人一旦形成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阻碍他的人际交往活动,使人孤立、离群,而且会抑制人的自尊心、荣誉感的发展,抑制人潜能的发挥,在生活和事业上被自己打倒。
当与人交往失败后,自卑又会加强,转化为嫉妒、愤怒、自怨自艾等畸形心理,陷入深深的痛苦不能自拔。
(三)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直接原因:不良的家庭环境。
挫折的经历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性格内向
个人的归因
不正确的社会比较
(四)自卑心理的克服
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期望值太高,总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是否归因有误,动不动就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赋不济;是否过于追求完美,让自己一下子变成外交家;是否总有消极暗示,“我不行”、“我不会”……是否只想不做。
要积极参加各种交往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成功经验。
自负就是过高估计自己。
(一)自负心理的表现
在交往过程中,自负者们不懂得交往双方应当互相尊重,以诚相见,互谅互让,在满足双方需要的基础上,取得友谊和支持。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超人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与别人谈话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不大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他们喜欢别人围着自己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不起别人。
他们在交往中不愿跟在自己看来不如自己的人来往,怕自己吃亏。他们容易以极端的眼光看人,要么好得完美无缺,要么坏得一无是处。当工作中出了问题,往往把责任推给别人。当别人有成绩时,就心生嫉妒,极力打击报复。
(二)自负心理的危害
自负者往往好高鹜远,极易虚度时光,碌碌无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负者总是轻视别人,标榜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使与其交往的人觉得自己被看成笨蛋,心里自然不舒服。此外,自负者好嫉妒别人,从不赞美别人,不能接纳他人,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被孤立起来。
(三)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
与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
对自己的片面认识
用反向行为掩盖自卑带来的焦虑
(四)自负心理的克服
要在正确认识自己上下工夫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世故是指人际交往中不真诚、不可靠、见风使舵、圆滑势利、虚情假意的心理现象。人们不愿与世故的人交友,他们“见人只说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态度,犹如层峦叠障,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别很难与其进行情感、心灵的沟通,何谈成为知心朋友。
(一)世故心理的表现
世故心理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披纱型”,这种人信奉:社会复杂,什么人都不可靠。
“反差型”,这种人与人交往,交际心理反差很大,对自己有用者,交往之;对自己没用者,冷淡之,交往的热情同与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
“变色型”,这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其所好,八面玲珑。
“哈哈型”,这种人凡事不讲原则,迁就随和,奉行中庸,逢事便“哈哈”一笑了之。
(二)世故心理的危害
世故圆滑在短期可以获得别人的赞许,使自己处于一个观察他人真实状态极好的位置。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加之长期隐蔽,扮演各种讨好人的形象,易失去自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真的变得没有主见,没有态度了。实际上欺骗别人,愚弄别人,内心也会有内疚和痛苦,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世故的人使人感觉不可靠、不可信、不可近、不可交,难以产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共鸣,不可能与其成为朋友。
(三)世故心理形成的原因
世故心理的形成与人对社会的错误认识有 关。这种人往往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都很虚伪,没有真诚可言。生活在父母世故的家庭中的人,父母消极的人生观容易使子女从小对他人不信任,变得虚伪世故。
性格软弱或没有真本事的人容易通过世故来掩藏自己的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