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2011年9月
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
Sep.,2011

雨来烘托氛围,抒发感情,戏剧中还出现了明代李文蔚的《芭蕉雨》.
纵观历代文学作品,
晚,数量也较少,而雨打芭蕉意象却广泛的被用来写景抒情,
反复征用,如杜牧《雨》中有两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门外有芭蕉.”宋人晁补之《浣溪沙》化用这两
句:”一夜不眠孤客耳,.”又如北宋张愈的残句:”生涯自笑惟书在,
旋种芭蕉听雨声.”陆游《忆昔》的尾联借用了这两句,只将”书”改作”诗”.
二,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
雨打芭蕉作为自然景象,主要是由芭蕉和雨所构成,但同时也受季节和地域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
,雨打芭蕉的声韵美,节令美,地
域美得到了细致深刻的发掘和表现,为我们欣赏雨打芭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一)声韵美.”雨打芭蕉”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可观性,芭蕉在风雨中摇曳之姿在文学作品中也有
表现,但相对听觉来说雨打芭蕉的视觉美感比较单调,
之于听觉,,雨打芭蕉,桐叶,荷叶等听觉意象成为
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这些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嵇含
《南方草木状》日:”(芭蕉)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_4J(卷朱弁《风月堂诗话》:”草木叶大者莫大
于芭蕉.”J(n蕉叶薄且宽大,表面平整光滑,覆盖有角质,因此雨点打在蕉叶上,声音响亮,节奏清晰,
如同鼓点,”芭蕉雨粗,莲花漏续,是有鼓意”_6J(哪”.雨打芭蕉与雨滴梧桐虽然同为雨声,但是蕉雨之
声更加响亮,近人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日:”郭频伽诗:'芭蕉不作寻常响,一阵花奴羯鼓催.'此的是蕉
雨;又云:'梧桐叶上无多雨,一滴听他又几时.'此的是梧桐雨.”『_'”郭频伽即郭唐,清乾隆嘉庆时期
人,他这两句诗分别写芭蕉雨和梧桐雨,
声音响亮作为评判诗文优劣的标准,《朱子语类》:”举南轩(笔者按:张械)诗云:'卧听急雨打芭蕉.'先
生日:'此句不响.'日:'不若作'卧闻急雨到芭蕉'.”181(卷一自四黄昏和傍晚时的蕉雨之声更为响亮,
“孤灯深夜听芭蕉”(清蔡衍鲲《峡口听雨》),夜色褪去了白天的喧嚣,
蕉雨之声更为清晰,最能挑动心
弦,成为听蕉雨的最佳时间,以至”古之愁夜雨者,多以蕉叶为辞”J(聊.
响亮悦耳的蕉雨之声并不单调,而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沈周《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
,疏密,响应不忒(笔者按:忒,差别).”雨声的大小疏密等客观条件不同,加上蕉叶”大
而虚”,声音也相应不同,,”草木一般雨,芭蕉声最多”(宋王十朋《芭
蕉》).陆游也感叹:”芭蕉正得雨声多”(《秋兴三首》其二),诗歌中常用”多”字状雨之声.”声多”即
是响亮,稠密,铿锵有力,听上去清脆爽朗犹如金石:”夜来雨打叶,惊闻金石响.”(明李梦阳《蕉石亭》)
“金石垮锵听未休.”(明赵完璧《蕉声》)其二”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杜安世《凤栖梧》).疏雨洒落
蕉叶之上,其声似断还续,,数点,点滴,滴滴,声声
,几声等量词,萧萧,零零等象声词常
常被用来形容和限定蕉雨之声,声音稀疏但又不绝于耳,缅渺悠远,如同流动的心绪,如丝的哀愁,似有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杨万里《芭蕉雨》).蕉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疏,
时而密,”细声巧学蝇触纸,,万籁不生秋夕静”(杨万里《芭蕉雨》),
80
《赋得芭蕉雨》对蕉雨的音乐之美也有着生动的描写:”簌簌江城古梅
落,征音羽音是耶非,嘈嘈切切鸣天机,碎若珠玑落寒玉,清如素指调金徽.”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用文
字表达还是难以穷形尽相,南宋期间产生的《芭蕉雨》词调今已不传,但是古筝曲《蕉窗夜雨》和广东丝
竹民乐《雨打芭蕉》,曲调优美凄切,,”窗外芭蕉雨,檐前蟋蟀声”(宋释宗泐《秋夜》).
蕉雨之声常常与同样清旷幽深的蟋蟀声组合出现,如:”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陆游《雨
夕焚香》)”空阶鸣蟋蟀,寒雨滴芭蕉.”(宋释智圆《秋晚客舍寄故山友僧》)这种组合极为常见.”惟闻

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hijijielong001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