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再提余秋雨
离 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搞清楚余秋雨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似乎一辈子都在写散文,而且写着写着就封笔。前不久,他又因为“可怕的传媒”而再度宣布封笔,让大家都不免有些听觉疲劳。媒体一直以来都客气的称呼他为“文化名人”,这倒是无须再提余秋雨
离 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搞清楚余秋雨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似乎一辈子都在写散文,而且写着写着就封笔。前不久,他又因为“可怕的传媒”而再度宣布封笔,让大家都不免有些听觉疲劳。媒体一直以来都客气的称呼他为“文化名人”,这倒是一个贴切的说法。如果不是善于取悦大众和主流文化的人,又怎么能叫“文化名人”呢?至少那个“名”是没有了。
只可惜这已经不是一个大众文化一统天下的年代,不同的声音能够站出来,这是我们的幸运,反过来说,就是一部分人的不幸。任何一个写字的人,他的企图心在文字中都无可藏匿,无论怎么辩解,都只能显得更加苍白和可疑。取悦大众,将不像过去一样名利双收,也许说成是“文化商人”更接近本质。或者说,所有的“文化名人”都首先是一个“文化商人”,这是利之所至,而至于名,是好名还是恶名,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了余秋雨发表在《收获》上的《借我一生》,看得很累。我最不喜欢板着面孔说话的人,如果这个人不仅板着面孔还老泪纵横的话,我只会产生一个念头,那就是撒腿就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其次我十分怀疑“记忆文学”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它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叫做“传记”?如果非要像余秋雨坚持的,这里面有什么“文学性”的话,那就说成是“有技巧的加以修饰的传记”吧。
就一些历史问题和一个写字的人过不去,那是另外一些人的事。我不出生在那个年代,我对那个年代也知之甚少,我不想去研究一个人有没有撒谎,实际上我根本就不是一个测谎仪。我只知道,如果这个叫“记忆文学”的东西一定要挤进“文学”的行列的话,我是坚决会投反对票的。而与《借我一生》有着某种商业关系的人说,这是余秋雨在文学上作出的一次实验,则更让人感到费解。“文学性”从来都必须具有创造力的性质,
无须再提余秋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