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临床药师学员
王维欣
目 录
发展简史
作用机制及耐药的产生
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
目 录
发展简史
作用机制及耐药的产生
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
抗菌谱
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
A族链球菌
MSSA
G+球菌
厌氧菌
G-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卡他莫拉菌
非典型病原菌
嗜肺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抗菌活性
萘啶酸
仅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有抗菌活性。
吡哌酸
抗菌活性较萘啶酸强。
三代
对G-、G+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大部分对链球菌属的抗菌活性较差,对厌氧菌无效。但是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帕珠沙星对链球菌和厌氧菌有较高的活性。
四代
对球菌的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增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的作用增强。
药动学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大多数口服生物利用度>50%,部分可达100%
蛋白结合率低:约15~50%,因此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特别是骨、关节、前列腺。
半衰期均较长:每天给药1~2次即可。
大部分药物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泄。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常用氟喹诺酮类的药动学参数
食物对吸收
的影响
半衰期(h)
生物
利用度
尿排泄率
诺氟沙星
有
3~4
30~40%
26~40%(原型)
依诺沙星
有
~
90%
52~60%(原型)
环丙沙星
无
4~6
70%
50~70%(原型)
氧氟沙星
无
5~7
95~100%
75~90%(主要为原型)
左氧氟沙星
无
5~7
近100%
80~86%
洛美沙星
轻度减少
7~8
90~98%
60~80%
帕珠沙星
吸收延迟
~2
——
79~86%
氟罗沙星
不详
13
近100%
主要以原型自尿中排出
莫西沙星
高脂食物延迟吸收
11~15
91%
72%(22%为原型)
加替沙星
无
7~14
96%
主要以原型自尿中排出
目 录
发展简史
作用机制及耐药的产生
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最多见,发生率为2~20%。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仅次于胃肠道反应,可能因为药物进入脑组织后,阻断GABA与受体结合。抽搐常发生在与茶碱或NSAIDs合用时,以依诺沙星和洛美沙星较显著。
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光敏反应多见于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后两者引起者程度较严重。
肌肉骨骼系统:较多发生于培氟沙星。患者可有关节病变、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等。可能与本类药物引起肌腱的胶原组织缺乏和缺血性坏死有关。
不良反应
肝肾毒性:发生肝酶升高者约占2~3%,程度大多轻微,停药后可缓解。肾毒性少见,偶有血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大剂量使用喹诺酮类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结晶尿。
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可出现Q-T间期延长,甚至可发展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危险因素包括:已有Q-T间期延长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合并使用Ia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与西沙比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也需加以注意。以司帕沙星的发生率最高。
不良反应
血糖异常:加替沙星的发生率较高,患者服用加替沙星后血糖异常的风险增加,甚至有死亡的病例,主要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影响葡萄糖代谢的合并用药(特别是降糖药)。
低血压:少见,可能与组胺释放有关。
氟喹诺酮
时间
撤市或限制使用的原因
依诺沙星
1985
抑制细胞色素p450
培氟沙星
1985
肌腱损害,光毒性等
氟罗沙星
1990
光毒性,CNS作用
西他沙星
1991
光毒性
特马沙星
1992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洛美沙星
1993
光毒性,CNS作用
司帕沙星
1994
光毒性,QT间期延长
妥舒沙星
1996
血小板减少,肾炎
曲伐沙星
1999
肝毒性,CNS作用
格帕沙星
1999
QT间期延长
克林沙星
1999
光毒性,低血糖,抑制细胞色素p450
加替沙星
2006
血糖异常
禁忌症
禁用:对本类药物过敏者,孕妇,18岁以下的青少年。
慎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Q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