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与经济后果
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与经济后果
摘要: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以及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2012年我国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施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公允价值计量面临新的难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相关性与经济后果,体现了市场对资产价值的发现;而部分学者则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非完全存在性和自膨胀性,导致资本市场泡沫,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关键词: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28-02
一、文献综述
(一)市场反应视角
王海(2007)和孙丽影、杜兴强(2008)等学者从经济后果视角对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允价值信息的管制安排。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邓传洲(2005)就研究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调整及持有利得(损失)对股价的影响存在差异,作者把这种差异归咎于投资者看穿了公允价值存在的计量误差。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王志亮(2010),刘永泽、孙餮(2011),陆宇建、刘翠翠(2011),孙罱(2011),王樾(2011)等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公允价值信息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应。
(二)投资视角
在个人投资者方面,石恒贵、李世新、熊运莲(2010)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造成了投资行为异化。詹德超、张继勋(2010)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可能性更高。
在机构投资者方面,刘奕均、胡奕明(2010)发现,机构表现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回避态度,我国基金普遍存在短视和羊群行为。白默、刘志远(2011)和栗立钟、谢志华、曾人杰(201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下的盈余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国内投资者更倾向于依据活跃交易市场确定的公允价值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
(三)审计视角
朱松、徐浩峰、王爽(2010)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导致了难以避免的审计风险,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值表征的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度更高。
(四)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
刘斌、吴娅玲(2010)和肖翔、王佳、杨程程(2012)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稳健的会计政策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适度藕合,可以弥补会计稳健性的不足,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议经典论文解读
(一)支持的观点
在经验研究方面,刘浩、杨尔稼、李灏、孙铮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结构入手,讨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是否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从而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薪酬契约效率,以及深化对中国会计改革的经济后果的讨论。文章建立三个模型分别进行了检验。
:
实证结果显示:FV1系数显著,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确实进行了动态调整:高管薪酬确定时考虑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业绩,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契约相关性。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与经济后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