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并步入了40年的成果检验大关,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许多机遇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势头仍然迅猛,发展前景大好。然也更多地体现在互联网上,产生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现象实际上是说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形式更为极端有可能是发表言论指责他人、骚扰相反观点的群体或更为严重的以生命要挟他人……这也会导致极化效应中最终的两极分化,两个社会群体围绕该事件进行相互的争论,或者说更为严重的相互排斥以及言语或人身攻击等恶劣行为。当然,群体极化的积极争论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福音,两方进行争论而让旁观者(比如政府)明白双方的观点哪些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哪些是消极的应该被遗弃的,就像两派学者进行观点争论,后来者得出最优结论。
通过群体极化效应来分析互联网盛行下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了解群体价值观、态度、行为等对舆情传播的影响,通过分析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的网络舆情的原因,可以提出较为客观且切合群体实际情况的预防或解决措施。
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机理的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上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与资料,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分享生活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众多社交软件所支持并提倡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包含着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观念的众多群体,上至老年人、下至小学生都会参与到互联网的交流中,且网络上所涵盖的信息、资料众多,导致网络环境复杂,牵涉层面很广。由于一个群体的人对某一件事都持有同一种看法和态度,会导致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认为责任是大家的,由于态度是一致的,所以一个群体内的责任是分散的,再加上若言论转发数量、影响范围不足够广的时候,发表者是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如果是没有实行实名制的社交平台那责任就更加不对称了,所以人们都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当今互联网中的论坛、社交软件等往往会将价值观、态度相似的一群人吸引到一起,这个群体的人都只讨论大家想看到即有兴趣的信息和事件,当大多数人达到一致的看法,剩下的少部分人基于群体压力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就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进行多次实践来证明群体压力是会产生顺从行为的。即使不是迫于群体压力,也会因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决策,这大部分人在讨论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剩下的少部分人的想法,加强了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价值观的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群体极化,比如对于“北京遣散外来工人”的事件,网络上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为了首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再加上北京人口过多,觉得这次政府的行为是正确且客观的;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样将经济实力本就弱的外来者遣散了,基于道德和人性都是不正确的……当一个群体的价值观相似且几乎一致,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很强,就很容易极化。群体思维往往会导致有倾向性的选择信息,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这样会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而当群体的价值观与思维跟别人或者其他群体不一致时,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