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高邮诗人汪广洋|高邮诗人
洪武诗坛,除明初五派、元遗民群体、杭州诗群、松江诗群外,还有几类诗人值得关注:一是参加朱明创立的汪广洋、詹同等人;二是洪武朝入仕的贝琼、宋讷等人;三是隐逸野间的唐桂芳等人;四是贰臣危素明初高邮诗人汪广洋|高邮诗人
洪武诗坛,除明初五派、元遗民群体、杭州诗群、松江诗群外,还有几类诗人值得关注:一是参加朱明创立的汪广洋、詹同等人;二是洪武朝入仕的贝琼、宋讷等人;三是隐逸野间的唐桂芳等人;四是贰臣危素、张以宁等人。朱元璋恃峻法重典为治,明初诗人多遭文人之厄。如宋濂以孙宋慎牵入胡惟庸案流戍卒,苏伯衡坐表笺罪死狱,张孟兼以傲睨朱元璋起用的僧人吴印死,高启、王彝牵入魏观案死,杨基被谗供役京师卒,张羽投龙江死,王行牵入蓝玉案死,刘永之以家累谪戍卒于道。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历举刘基、高启、袁凯、宋濂等人不幸遭受说:“呜呼!士生于斯,亦不幸哉!”很多诗人的“罪名”后来得到明廷昭雪,或被诗论家还以清白,但还有不少人迄今仍以“洪武罪人”身份承受着历史的误会,高邮诗人汪广洋就是其中的一位,数百年来承负着“褊浅”、“柔奸”之名,诗歌也为人所轻。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参常遇春军务,下赣州,任江西参政。洪武元年(1368)山东平,受命理行省,旋召中书省参政。明年出参政陕西。三年(1370)召为右丞。杨宪忌之,嗾御史劾其奉母无状,放归,旋徙海南。七月,杨宪诛。召还,十一月封忠勤伯。明年任右丞相。六年(1373),以其无所建白降广东参政。翌年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1377)再拜右丞相。十二年(1379)十二月,中丞涂节上书称胡惟庸毒死刘基,广洋宜知状。对曰无有,朱元璋怒其“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复追诛之。 关于广洋之死,《明史?汪广洋传》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翦除,故及于祸”,终明之世,惟李善长、汪广洋得称丞相,“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俱致重谴,不亦大负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诸左右之职业也夫”。在史家眼里,广洋是一个软弱自保的不合格丞相。王世贞《旧丞相府志》说他“巽愞不能持正”(《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一)。《四库提要》说他有才能,与杨、胡同政,隐忍依违,卒以党诛,“盖巧宦而适以巧败”。数百年来,有关广洋的评价定格在“浮沉守位”上。这是否公允呢?无疑不理清这段纷乱历史的真象,还原一个真实的汪广洋,就无法相识其诗心与创作。 有关广洋之评,与刘基有很大的关系。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问丞相人选,刘基说广洋“褊浅”不当任(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刘基集》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褊浅”之说由此而来。当然,影响评价的主导因素还是朱元璋。刘基不赞同杨、汪、胡当政,结果却与刘基看法相左,杨、汪、胡相继柄政。朱元璋对广洋的看法如何呢?《明史》复述及数事:洪武元年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山东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封忠勤伯,诰词称能治繁剧,屡献忠谋,比于张良、诸葛亮。广洋之名也是朱元璋所赐。王袆拟《汪广洋除中书右丞诰》还有这样的说法:“道足以佐文治,学足以庇民生”,“公辅之任,朕期尔久矣。”(《王忠文集》卷十二)那么,朱元
明初高邮诗人汪广洋-高邮诗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