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面瘫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 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局部营养血管痉挛, 导致组织水肿, 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 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 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 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 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 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 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 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表现为患侧全部面肌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嘴时, 颊肌松弛, 口角下垂, 抬眉时, 额横纹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 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外溢,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由于颊肌麻木, 咀嚼时食物储留于颊部与牙龈间, 贝尔氏征阳性; 有或无眼球上移、听觉过敏,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中医分型:分为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疾病分期: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后遗症期(又称联动期和痉挛期) :发病 6 个月以上。二、诊断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年)。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 额纹消失, 睑裂变大, 露睛流泪,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病程迁延日久, 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 口角反牵向患侧, 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 多相波减少, 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3 、根据病情选择检查项目:颅脑 3D-TOF-MRA 、颅脑 MRI 或 CT 检查三、中医综合治疗 1.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攒竹阳白太阳承泣四白巨髎颧髎下关颊车地仓翳风牵正风池合谷操作:常规选用 6-8 穴,针刺得气后,用电子脉冲仪断续波与疏密波连续交替接于主穴,每五分钟换频一次,留针 40 分钟。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 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 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 面部少阳脉络,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 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应注意鉴别。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 面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