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
01
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劳动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劳动。“学生越是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必要目的,那么在劳动中有社会价值的动机就表现得
大学生劳动教育
01
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劳动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劳动。“学生越是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必要目的,那么在劳动中有社会价值的动机就表现得越强烈。”明确劳动的意义和目的不仅能从思想上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更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相应的劳动中。
语言是直观的、直接的,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向大学生传达劳动的道德意义和劳动任务的性质,以此帮助大学生摆正自己的劳动观念。
如在劳动课上直接向大学生宣扬劳动是光荣的、神圣的、有价值的,或结合具体的事例如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告知大学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如果劳动教育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则要在劳动活动开始前或是在劳动活动准备阶段告知学生劳动的意义与目的。
明确劳动目的和意义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有利于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在运用语言向学生表达劳动的目的和意义时必须
注意语言的使用方法, 即严肃而又巧妙地运用语言, 否则语言便失去了 “好功效” 。
单靠语言不足以完全教会学生热爱劳动。这就好比教人游泳,单靠语言却不让其真正潜入水里,那么其永远也体会不到游泳的自由与畅快。“‘劳’是额头流汗,动手实干”。劳动就是要让学生勤劳地动起手来,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亲手劳动,亲自劳动。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种“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激励学生进行劳动。明确的劳动目的和意义对调动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摆正大学生劳动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揭示劳动的思想意义以及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具有社会的意义和目的”。学生只有对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内化于心才会外化于行。
02
坚持劳动教育量力性原则——持续劳动
坚持劳动教育量力性原则有利于大学生持续劳动。量力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选择并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劳动教育的量力性原则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力等因素确定学生劳动的任务“量”。
劳动教育量力性原则主要涉及劳动难度和劳动频度两个方面。其中,劳动频度决定劳动教育的持久性,劳动难度决定劳动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劳动频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如劳动频度太低,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情感更是难以形成;劳动频度太高,学生就会疲于劳动,不愿劳动。劳动难度亦是如此,劳动难度太低,学生则不屑劳动;劳动难度太高,学生则无法劳动。
因此在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要为学生选择具有合适难度与频度的劳动活动,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适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劳动难度和频度。具体而言,“劳动的量力性原则可以通过下述办法加以保证:如让学生的脑力同体力劳动或休息交替进行;把劳动同
大学生劳动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