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与墨家思想的论文.doc论“孝”与墨家思想的论文论文关键词: 孝道儒家墨家《孝经》论文摘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孝观念与墨家思想有较大区别, 但二者不是没有联系的, 儒墨均倡孝道, 墨家更重“孝”的民主性,另外, 《孝经》中的一些思想与墨家思想也多有相似之处。传统孝道代表了以儒家学派为主的关于“孝亲”的一系列思想、主张以及道德伦理规范,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先秦诸子中, 除儒家之外, 墨家思想中亦“以孝视天下”①,探讨墨家思想与传统孝道的联系有助于全面完整地认识传统孝道。笔者拟以墨家思想与传统孝观念及与《孝经》的关系两方面加以探讨。一、传统孝道与墨家思想的关系墨家在先秦诸子中占有重要地位, 《韩非子· 显学》说:“世之显学, 儒墨也”, 《孟子· 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此足证墨家学派影响之大。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 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兼相爱, 交相利”为纲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兼爱”既是墨子的政治理想, 又是他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所谓“兼爱”, 既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论贵贱、无所差别地爱一切人。由“兼爱”的原则出发, 墨子并不反对孝道, 在《墨子》一书中, 表现出了对于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如:“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此则天下之害也”; ( 《墨子·兼爱中》, 下引只注篇名)“人君之不惠也, 臣者之不忠也, 父者之不慈也, 子者之不孝也。. 此又天下之害也”;( 《兼爱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 为人子必孝, 为人兄必友, 为人弟必悌。”( 同上) 看来, 墨子确实也认为孝是要讲的。不过, 墨家虽然也讲孝, 却又与儒家所讲的传统孝道大不为同。儒家提倡“爱人”, 但这个爱不是泛爱, 而是“以己推人”,“爱己及人”, 是等差之爱, 所以肯定“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孔子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是以己推人, 由近及远, 要点全在一个“推”字。因之, 孝在儒家学说中至关重要, 它是“仁”的根本, 爱心的本源, 具有哲学上的地位。儒家所推崇的孝道, 其本身即极讲差等, 按血缘关系之远近表现出种种差别, 如丧服制度就最为明显。而墨家提倡“兼爱”, 主张“爱无差等”和“不辟亲疏”。所谓“爱无差等”, 即君臣、父子、诸侯家臣之间, 乃至全体人与人之间, 不分上下贵贱, 都要相亲相爱。《墨子· 兼爱中》说:“诸侯相爱, 则不野战;家主相爱, 则不相纂; 人与人相爱, 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孝慈,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诚如是,则“凡天下祸纂怨恨, 可使毋起者”。所谓“不辟亲疏”, 即爱人与用人不能以“亲亲”为标准, 而应完全消除亲与疏的差别, 真正做到一视同仁。由“兼爱”的原则出发, 墨子认为,“孝”不仅仅限于爱自己的双亲和长上, 还应包括爱民利众之意,“亲贫, 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 则从事乎治之”。不仅如此, 墨子还进一步认为, 利亲应先从他人之亲考虑, 只有“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人才能“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兼爱中》) 看来, 墨子的观点刚好与儒家相反, 变等差之爱为爱无差等, 变由近及远为由远及近, 先施而
论“孝”与墨家思想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