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爱丽丝》读后感
7月中旬时我看了儿童文学上的《致爱丽丝》,在书上反反复复的出现了foralicehellip;hellip;沉默的alice我一看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同一般,果不其然,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不管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小品一直留在姑娘那里。光阴荏苒、流年似水,六十多年过去了,竟一直没人知道这件事。直到后来德》收集资料时,从已故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钢琴曲手稿,乐谱的一角上有贝多芬亲笔写的一行字:“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1810年4月27日,ludwigvanbeethoven”。没有人知道是诺尔先生发表这首钢琴曲时,将“特蕾莎”笔误为“爱丽丝”,还是“爱丽丝”本来就是特蕾莎·玛尔法蒂的昵称。自从1876年公诸于世,人们就把这首标为“”的钢琴曲称作《献给爱丽丝》,也写作《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莎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莎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致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具有单纯的回旋曲式a-b-a2-c-a3。第一个主题a为a小调,旋律简洁生动,只一段很短的、几乎是透明的亮丽乐句,就把一位亭亭玉立的清纯女孩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一插部b转f大调后音乐情绪更加开朗,左手的快速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使音乐十分华丽,显然这是对姑娘清纯美丽容貌的热情赞颂。接着的a2乐段是主题a的第二次出现,主题音乐的再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就是她,乐曲一开始我们就已认识了的姑娘。接下来呈示的第二插部c也是a小调。这段乐曲宽广而庄重,主音的低音和弦持续连接,营造出端庄典雅的氛围,与轻松活泼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少女的脉脉温情,也透露出作曲家对姑娘魂牵梦萦的深沉爱恋。c乐段后面的连接部情绪变得非常
激动,三连音分解和弦的连续翻滚上行模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曲家内心深处涌动着的、对姑娘深爱的难以掩饰的激情经过一段半音阶向下过渡,高潮渐趋平静,这时又自然流淌出我们早已熟悉的主题旋律,这是乐曲的a3乐段。这里,我们第三次听到少女形象的主题音乐钢琴曲。。
《致爱丽丝》全曲在非常浓郁的柔美抒情气氛中结束,颇具梦幻色彩的结束句是那样清丽,那样纯净,那样空灵,深情得让人眼眶里含满泪水,又高远得有几分飘渺。
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
第四篇:贝多芬和《致爱丽丝》文档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曲子的大海
的夜晚的笑容
的愿望的泪水
二,在句子中填上一对合适的反义词。
,我们大家想再帮他买一架钢琴。
,少做事。
。“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也要看到自己的。”
,水往处流。
三、照样子,写词语。
:
:
: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我们把教室打扫干净了。
。
。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就在那架旧钢琴上,贝多芬充满弹出了一首、的曲子。
,老爹终于实现了他
的,在钢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和。
第五篇:《致爱丽丝》赏析
《致爱丽丝》赏析
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缪怡学号:5102309045
提要。《致爱丽丝》大约创作于1801年,因手稿上题有“4月27日致爱丽丝,贝多芬”而得名,1867年出版。这首钢琴小品是贝多芬为所爱的女性特蕾泽创作的,抄写者把特蕾泽(therese)错写成了爱丽丝(elise),此后以讹传讹,这首作品便被人们称为了《致爱丽丝》。这部作品柔美动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简单,易于演奏,几乎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学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性也使
第一篇:《致爱丽丝》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