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泽泻汤治眩晕【摘要】眩晕是指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的功效是利水祛饮, 健脾制水。本文总结了笔者在临床用泽泻汤对眩晕( 痰浊中阻)的治疗。【关键词】眩晕; 泽泻汤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因素而诱发。对于本病发生的原因、症状及其治疗,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灵枢· 口问》“上气不足……目之为眩”; 《灵枢· 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指出:“病痰饮者, 当温药和之”,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元代朱震亨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明代张景岳“无虚则不作眩”,“当以治虚为先”等这些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充实发展了对本病的认识。 2 1 眩晕的病因与体虚、情志和饮食有关病机:病变主要在肝、脾、心肾; 《素问· 至真要大论》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或精血不足均可导致目花、视物旋转。脾湿升痰, 痰浊蔽阻清阳而致眩晕。心肾不交、气血衰少亦可致眩晕等[1] 。论治法,东汉医家张仲景对饮邪所致眩晕的证治有独到见解(《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解:本方用泽泻入肾,祛饮邪而不积聚。祖国医学对痰饮的认识, 含义颇广, 指出:“稠者为痰, 稀者为饮。”所谓:“痰在人身, 无所不到。”泽泻汤所指范围就是痰饮阻闭清窍,使人眩晕。即突然发作, 头昏眼花, 如坐舟车之上, 而头目旋转, 恶心, 呕吐。古人用泽泻利水, 白术燥湿, 二者共同目标是克制饮邪为患,解除“冒眩”之标证。要解决“冒眩”之本,还须培元固本及“病痰饮者, 当温药和之”。实践是真理的标准,以《金匮》成书至今以有一千七百多年,泽泻汤亦为今人所用,证明是有疗效的。根据临床实践,泽泻汤的功用如下: (1) 泽泻汤方加味泽泻 60g, 白术 30g, 天麻 15g, 菊花 12g, 水煎服,重者 3 1日1 剂,缓病 2日1 剂。(2) 适应范围:成年人紧张过度, 性情激动,失眠,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节诱发的头昏胀, 眩晕, 恶心, 呕吐, 无表里见症等。(3) 有寒象者, 可佐以温经散寒,温阳利水之药物; 有热象者,则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但是必须突出泽泻汤方之作用。 2 典型病例例1 ,患者女, 40 岁,农民。 2001 年5月 27 日初诊。近3 年先后眩晕 5次, 多因过度疲劳而诱发。每次发作都须住院治疗。此次发作: 突然眩晕, 呕吐难支, 睁眼翻身都觉天旋地转,唯闭目静卧床上。不发热,无畏寒,苔薄白,脉滑。病已 3 天,无表里兼症。诊断为: “眩晕( 痰浊中阻)。”以泽泻汤加味处方: 泽泻 60g, 白术 30g, 天麻 15 g( 打碎), 菊花 12g, 水煎取汁 400 ml 频服,1日1剂。服下眩晕渐减, 呕吐止,续治, 2 剂服后,眩晕减半,守方续服, 3 剂服后能起坐, 眩晕大减, 见其面色白光白, 纳差, 苔白腻, 脉滑缓。治以泽泻汤合半夏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 10g,白术 15g ,天麻 10 g( 打碎) ,党参 15g ,陈皮 10g ,茯苓 20g,苍
浅谈泽泻汤治眩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