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9《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 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
文章主体部分——都竹节人(9-19段)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从"有 时""还有"”其实”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游戏欢乐的程度而 逐渐递进描写的。
斗竹节人最常出现的是”没头没脑地对打”(第9段),”有时”会遇到 "线卡住”的情况(第10段),有的对手会亮出”神气”的武器和名号(第 11-14段),更有意思的是"别出心裁”却”弄巧成拙”(第15段),最 让人着迷的是下课后教室里大规模的/热闹的搏斗(第17-19段)。
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删掉 吗?为什么?
抓住”两个对比①老师形象的前后对比;②”我”和同桌心情的前后 对比
关键词:①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拂、念念有词、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②颓然、不消说、眼巴巴、沮丧、溜、转悠、咦、相视一笑、 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 ”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迷, 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其次,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 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最后,它使 得”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爱可亲的老师,竹节人和老师共 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一篇记叙文,为什么又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说明如何制作、如何玩) 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
另一方面,在说明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如”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 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联通身躯了 ""系上一根冰棒棍儿,就成了手 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就成了窦尔敦的 虎头双钩”,从”把......这就是......"",,,,,,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想 要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材料极其简便,暗示出"我们”的竹 节人虽然简易,但好玩和有趣的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少,更突出了这个游戏 的有点吸引力和乐趣。这既能表现出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也能体现出他们对可以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这一成果的自得与满意。
其他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
五、
板书设计
六、
作业
七、
教学反思
导入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走,正好班里有孩子做过竹节人,所以顺势导入了, 反而更自然。本课是在一个阴天上午的第一节进行的,所以同学们的状态 有些低迷,在参与度上就低了很多。所以教学进行中,临时增加了朗读的 环节,让同学们从"斗竹节人”的几个段落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有感情的 朗读出来。第一位同学读时,选了 17段,只有三个词,三个感叹号,同学 们都笑。我紧接着说,别看这段非常短,但实际内容很有趣味,读起来也 不容易的,然后称这位同学未"张斗士”。他一下来了劲,很是激情地朗 读了这段内容。听他读完,其他同学也积极了起来,纷纷参与进来,成了
”李斗士”、”孙斗士”。之前萎靡的状态一扫而空。紧接着后面内容的
进行就顺利多了,但因为多增加了这样一个调动气氛的环节,整课也超出
了预计课时,用了将近两节半。
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种子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
)的,连嘴都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合不上。地里的蝎蝎,也叫得更欢。
用"”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参考答案:
一、 咸(咸味) 耙(耙地) 养(养麦) 霎(霎时)
成(成长) 耙(*兹杷) 桥(木桥) 需(需要)
二、 一(块)土 一(粒)种子一(张)床一(场)雪
三、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 情。
四、 示例:秋天的叶子活象一个惆怅的老人,飘落时好似在跟人依依惜别。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咸( )
耙(
)
养( ) 霎(
)
成( )
耙(
)
桥( ) 需(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土
一(
)
种子一( )床 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竹节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