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 竹节人》教案.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 竹节人》教案 】是由【lyd1360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 竹节人》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9、竹节人
【教材分析】《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
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
斗竹节人,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
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
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这是一篇回忆
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
身情感的体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
活和幸福的体悟。
【教学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竹节
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
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文中运用了大量说明性的语言,
理解这些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描写,
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
‚竹节人‛,你们见过竹节人吗?竹节人是什么?
(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
的玩具)
2
?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
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各类电子产品、各类或精致或高级的成品玩具)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但
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相似的。)
(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
机才逐渐普遍。而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此处可顺势简单介绍作者。)
,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感受作者童
年时代的乐趣。
二、检查预习,梳理生字词
风靡锯截豁嵌威风凛凛金箍棒俨然叱咤风云弄巧成拙观摩虎视
眈眈破绽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沮丧悻悻然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三、厘清文章结构(结合预习单,梳理文章结构)
‚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
文,标注段落,并完成下表。
‚迷‛
谁事件表现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字、词、句)
学生①制作竹节人
②斗竹节人认真、喜爱
痴迷、投入
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地玩竹节人
怨恨、沮丧
心满意足

3
①第一部分(1-2小节):概述当时‚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
人。
②第二部分(3-19小节):描写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
和乐趣,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③第三部分(20-29小节):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
节人,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迷‛字,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
具——竹节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生迷到老师迷,
充分展示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
活中寻找乐趣的。
四、文章内容分析
(一)重点解析
: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
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
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
而不像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只能‚有点儿心酸,也
带点儿调侃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只要‚‛很快‚‛以至
‚也说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
供选择,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
①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
(我们的毛笔斗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
‚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
4
意。)
(第一个‚而‚表转折,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表现了儿童的顽
皮与可爱;第二个‛而‚是对前文的转折,虽然课桌破旧,但却正好
可以用来玩竹节人,体现了我的窃喜、满意与满足。)
②第5自然段,裂缝像‚长江黄河‚
(比喻+夸张,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
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③第7自然段。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
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④第17、18自然段。
(作者连用了五个简洁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
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
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斗
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⑤第19自然段。
(作者没有证明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过侧面烘托,
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
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既表现出‚我们‚对
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
①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
(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
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
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5
②第29自然段
(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到志趣相近,
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斗消失了。)
(二)问题探究:
——都竹节人(9-19段)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
的?
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
但从‚有时‛‚还有‛‚其实‛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游戏欢
乐的程度而逐渐递进描写的。
斗竹节人最常出现的是‚没头没脑地对打‛(第9段),‚有时‚会
遇到‚线卡住‚的情况(第10段),有的对手会亮出‛神气‚的武器
和名号(第11-14段),更有意思的是‛别出心裁‚却‛弄巧成拙‚(第
15段),最让人着迷的是下课后教室里大规模的/热闹的搏斗(第
17-19段)。
?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抓住‚两个对比‚:①老师形象的前后对比;②‛我‚和同桌心
情的前后对比
关键词:①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拂、念念有词、全
神贯注、忘乎所以;②颓然、不消说、眼巴巴、沮丧、溜、转悠、咦、
相视一笑、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
迷,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其次,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
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
豪;最后,它使得‛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爱可亲的老
6
师,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
的主旨。
,为什么又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说明如何制作、
如何玩)
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
另一方面,在说明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如‚把毛笔杆锯成
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联通身躯了‚‛系上一根冰棒棍
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
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从‛把……这就是……‚‛,,,,,,就成
了……‚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材料
极其简便,暗示出‛我们‚的竹节人虽然简易,但好玩和有趣的程度
一点也没有减少,更突出了这个游戏的有点吸引力和乐趣。这既能表
现出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也能体现出他们对可以用简
单的材料制作出这一成果的自得与满意。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导入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走,正好班里有孩子做过竹节人,所以顺
势导入了,反而更自然。本课是在一个阴天上午的第一节进行的,所
以同学们的状态有些低迷,在参与度上就低了很多。所以教学进行中,
临时增加了朗读的环节,让同学们从‚斗竹节人‛的几个段落中选取
自己喜欢的,有感情的朗读出来。第一位同学读时,选了17段,只
有三个词,三个感叹号,同学们都笑。我紧接着说,别看这段非常短,
但实际内容很有趣味,读起来也不容易的,然后称这位同学未‚张斗
7
士‛。他一下来了劲,很是激情地朗读了这段内容。听他读完,其他
同学也积极了起来,纷纷参与进来,成了‚李斗士‛、‚孙斗士‛。之
前萎靡的状态一扫而空。紧接着后面内容的进行就顺利多了,但因为
多增加了这样一个调动气氛的环节,整课也超出了预计课时,用了将
近两节半。时间上没有把握好。
8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 竹节人》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yd13607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3-02-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