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河流健康评价
河流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河流健康评价的内容
赣江南昌段河流健康评价研究为例
拟评价方法
河流健康的定义供水能力是健康黄河的标志,提出用低限流量、平滩流量、滩地横比降、河道最大排洪能力、水质类别、水生生物、湿地规模、供水能力等8项定量指标作为健康黄河的标志。赵彦伟等构建了黄河健康评价框架,包括干流与支流健康,河源、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口段健康,流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建立了包括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等5个状态层21个指标的黄河健康表征指标体系;还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上的黄河河流修复内容,识别出黄河修复的优先行动领域。
(2)长江健康评价
2005年4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在首届长江国际论坛上表示:“健康”长江有了指标体系。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级18个指标构成。总目标层: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系统层:包括生态与环境保护系统、防洪安全保障系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状态层:在系统层下设置水土资源与水环境状况、河流完整性与稳定性、水生物多样性、蓄泄能力、服务能力5个状态层。要素层:采用可以获得的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反映长江的健康状况,定量指标有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比例、湿地保留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率、优良河势保持率、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城镇供水保证率、饮水安全保证率、灌溉保证率、通航水深保证率、水能资源利用率等16个,定性指标有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系连通性2个这是我国首个系统化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
郭建威等在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建立了包括河流自然形态、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防洪安全4个状态层19个指标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评价法探索性地对长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王龙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河岸稳定性、河床稳定性等19个定量指标和水系连通性、河岸栖息地状况和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3个定性指标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相应指标的量化评价方法,提出了健康长江的评价标准及分类标准,为维持河流健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3)珠江健康评价
2004年,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当好河流代言人,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治水工作思路,明确了未来珠江的治理方向。2006年4月珠江水利委员会宣布珠江有了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河流健康指标由综合层、属性层、分类层及指标层组成。综合层是对珠江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高度概括;属性层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分类层是在属性层下设置的代表该综合指标的分类指标,分别为河流形态结构、河岸带状况、水环境状况、河流水生物、水利管理水平、人类服务功能、公众意识等7个分类层;指标层是在7个分类层下设置的分指标,包括河岸河床稳定性、水面面积率、与周围自然生态连通性、河道生态用水保障程度、鱼类栖息地及鱼道状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遭受污染后自我修复能力、咸度超标程度、藻类多样性指数、水生动物完整性指数、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率、植被覆盖率、亲水景观舒适度、防洪标准达标率、万元GDP取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灌溉保证率、城镇供水保证率、通航保证率、水电开发率、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能力、相关法规建设、非工程措施完善状况、监测站点完善状况、公众对河流保护自觉度等26个指标。
林木隆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珠江流域河流的健康状况,定义了河流形态结构、水环境状况、河流水生物、服务功能和监测水平大类共20个指标的珠江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票否决与简单加权相结合的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方法。
(4)其他研究
赵彦伟等提出了包含水量、水质、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5大要素的指标体系及其“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态”5级评价标准,建立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程序与模型,并以宁波市河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吴阿娜初步构建了包含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指标和河流生物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上海地区的河流健康状况。耿雷华等构建了单一目标层、5个准则层、25个具体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探索性地提出了健康河流的评价标准,釆用层次分析法以澜沧江为例对建立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胡春宏等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建立了包括河道、河流生态系统和流域社会经济价值3方面共24个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河流健康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