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欣赏(xīnshǎng):那些关于贫穷的记忆
“妈妈(mā mā),今天的粥稠吗?〞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shíqī)的一段日子里,一个三岁男孩坐在门槛上,当他看到妈妈从生产队的食堂端着一盆
情感美文欣赏(xīnshǎng):那些关于贫穷的记忆
“妈妈(mā mā),今天的粥稠吗?〞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shíqī)的一段日子里,一个三岁男孩坐在门槛上,当他看到妈妈从生产队的食堂端着一盆米粥迎面走来时,便站起身向妈妈问道。
从男孩的这一问,不难想象他每天见到的粥是怎样的粥。毫无疑问,这样的粥无法让幼小的胃囊满意,他所渴望的,是一碗能填饱肚子的稠一些的粥。其实(qíshí),他并不知道,每次吃饭时父母把这可以照见人影的稀粥里仅有的米粒都打捞出来给了孩子们,而他们自己所喝的稀粥充其量只能算是米汤。
那个男孩就是(jiùshì)50多年前的我。
那个特殊困难时期,国家穷,小家穷,全国人民都在挨饿。
对于这一幕不堪回首让人心酸的情景,我并没有记忆,是父母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其目的,是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因此,这一幕情景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中。几十年里,我常常为当初这幼稚的一问懊悔,我觉得那无异于在母亲流血的心上又划了一刀。看着孩子吃不饱却又束手无策,做母亲的该是多么的痛苦。
好在这集体食堂的寿命并不长。
到了上学的年纪,情况稍有好转,但那时的主旋律依然是贫穷。每学期一块多钱的书费、两块钱的学费对于有几个孩子读书的家庭来说,依然是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一些农村孩子因此辍学。我的父母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让我们兄弟姐妹能够吃饱穿暖,并完成学业。看着父母起早贪黑,劳碌奔波,我们做子女的心疼但却无奈。
从上小学一年级那天起,我便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让全家不再受穷,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因此,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规定课程外,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所有能找到与借到的书籍,包括哥哥姐姐的课本。四年级时,老师曾试着让我参加五年级的语文考试,我居然得了90多分,这令我和我的老师自豪且骄傲了好一阵子。
我觉得,作为农村孩子,唯有学业拔尖,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当兵满三年时,我提了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没想到,当了兵,提了干,依然要和穷字作斗争。
那时,部队也穷。一天五毛六分钱的伙食费,柴米油盐都得从中支出。当战士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说平时难见荤腥,但从小苦惯了的我也并不在意,别人吃啥我吃啥,反正不至于挨饿,犯不着操心。
当兵满五年时,上级任命我到一个远离机关的雷达连当连长。这下,我可真犯愁了。单独驻守的连队里,连长如同家长,除了考虑如何完成战备任务外,全连官兵的生活问题也让我头疼。关键还是一个字:穷。
为了对付这个穷字,我与连里其他领导一起,发动全连官兵,自力更生,开
情感美文欣赏:那些关于贫穷的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