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讲稿
P1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久的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医药学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朵奇葩。在悠久的历史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与发明,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籍—古代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古籍中的名物典章制度也有了古今的差异,更遑论由于战火兵燹、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简断编残,使得古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更加困难。
纵观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人们知道,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代科学、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了其生命力的学科之一。而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主要依赖古代医药学文献而保存。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P2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了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
将“文献”的概念说得更为明晰,且以之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他以“文献”二字命名自己所著的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书,即《文献通考》。按马氏所说,
“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而“献”则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
明代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即取义于该书包含各类图书在内之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古、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P3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
二、中医文献学的主要任务
。
、体例及命名特点。
,介绍如何编撰和利用中医文献目录、提要、索引。
,介绍鉴别古医籍版本以及选择与利用版本的方法。
。
P4 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
。
。
、搜集、研究各种出土中医文献及珍本、孤本中医文献。
,为发展中医学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P5 第二章文献的要素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知识是文献记载的内容。知识要转化为一定的符号才能被人们感知与区别,也便于通过一定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文献的记录方式,是将由知识转化来的符号系统通过各种特定的人工记录手段与手法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上。文献载体指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载物。因此,文献的构成要素应包括:知识性内容、文献符号系统、文献记录方式、文献载体。
P6 第二章文献的要素
第一节文献符号系统
文献中的符号系统主要是从语言不断衍化出来的。它包括语言、文字、图画、表格、公式、编码、音响、图象、声像等。文献符号的职能是使知识在文献中表述的再现。
一、视觉符号系统
人们的眼睛是感知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约占人们全部感知的60—80%.因此文献选择了视觉符号系统。
视觉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表、绘画、数字、公式等,它们主要是传递静态的离散知识,以线性方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人脑,一般便于重读,易于保存。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书写、印
中医文献学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