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土文献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下面由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出土文献的定义:
原文化部的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中就有专门的“出土文献”一类,许多出土文献的整理项目都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我们从此类图书获得出版界的最高荣
誉;;“国家图书奖”的情况,也可看出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国家
图书奖的评奖已举办了五届,获得国家图书奖(包括荣誉奖和提名奖)
的有《甲骨文合集》、《睡虎地秦墓竹简》、《殷周金文集成》、《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上海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吐鲁番出土文书》(图版本)、《汉西岳华山庙碑》、《郭店楚墓竹简》、《敦煌变文校注》、《敦煌文献分类录校》、《北京大学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甘肃藏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作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很小的门类,国家给予的高度重视和荣誉是很特殊的。
出土文献的价值:
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
4
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新的发现、新的材料,对于促进古文献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和殷商历史的研究;敦煌遗书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的显学;;敦煌学;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的发现、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也大大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载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两书分属孙武、孙膑。后因《孙
膑兵法》失传,人们对《汉志》著录产生了怀疑,有人认为孙子是一
人而非两人,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一书而非两书,1972年,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残简,使这一有争议的问题
迎刃而解。对于《文子》、《尉缭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韬》等书的真伪问题,人们也多有不同看法,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晏子春秋》、《文子》、《太公》,同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的《鹖冠子》残简,都大大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并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了人们
在思想方法上的一些偏差。大的发现,催生新的学问,小的发现,可深化人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或提供新的材料、提供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资料的重要,自然是无可置疑的。王国维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互相验证,从而取得考据方法的重大突破,也与新材料的发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
5
中国学术史。
一、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可以互补互证
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真。以今日所见古代文献而言,文
字讹误,文句颠倒,篇章脱漏增益,记事殊异,乃至于随意增窜改作,
不胜枚举。出土文献长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
文献经历了几千年(如甲骨文、金文等),少者亦有数百年,其可贵性
不言而喻。
传世文献的长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传世文献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既要读书,主观上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本子。因此,传世文献得以流传,必有其原因,有其长处。
更为重要的是,传世文献往往经过整理选择。古人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国语;鲁语下》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汉书;礼乐志》曰:“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于六艺,都有整理之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文献整理工作。这次文献整理不仅涉及面广,而且非常细致、深入。
《艺文志》总序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
6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
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艺文志》最后概括说:“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
什么是出土文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