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 TXXXX—2016
代替DB
粉煤灰与煤砰石混合生态填充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ixe1 一般规定
、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
:填充材料的选择、填充场地范围的确定、填充场地整治方案、 填充方案、安全措施方案和生态恢复要求。
2. 1填充材料应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 2应按照HJ/T 20规定的方法对填充材料进行采样,结合实际情况在GB 5086. 1、HJ/T 299、HJ 557 规定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对填充材料进行浸出试验,并判定填充材料所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类型,判 定依据为:
a) 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铅除外)的浓度均未超过GB 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铅的浓度未 超过GB 2042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第I类一 般工业固体废物;
b) 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铅除外)浓度超过GB 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铅的 浓度超过GB 2042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pH值在6〜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第II 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 3当填充材料来源及性质发生变化时,应按照4. 3. 2的规定重新判定其所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类 型。
,要求粉煤灰含水量不低于18%,煤砰石含水量不低于15%。
,确保能够实现立体堆积密实、抑制煤砰石自燃。粉煤灰宜占填充材 料总质量的20%〜40%。
。
、水文地质、自然环境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评估论证。
,填充范围以距矿坑坑顶1/3〜坑顶(深度方向)为宜。
:
a) 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b) 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补给区、以保护饮用水源为目的的人工湿地区域;
c) 供水远景规划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d) 自然保护区;
e) 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小于1. 5m的区域;
f) 已受污染且未采取措施治理修复的区域;
g) 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内容包括场地平整、防渗、排水设施、 边坡防护和防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方案。
,场地整治效果需与周边地形走势相匹配,必要时可设计为阶梯式。
4. 3填充场地的防渗方案设计应符合GB 18599的规定。具体要求为:若填充材料中含有第II类一般 工业固体废物,则按GB 18599中II类场要求进行防渗设计;若没有可不进行防渗设计。
填充方案应满足HJ 651的相关要求。
4. 6安全措施方案
安全措施方案应满足AQ/T 4256中的相关要求。
4. 7生态恢复要求
在填充作业结束后,,便于后续生态恢复。 当填充材料中存在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时,应在覆盖天然土壤层之前,在填充区域表层覆盖0. 2m〜 0. 45m的粘土层。
5填充作业
、运输要求
,满足手握成团,松手散开的要求;洗选煤砰石填充材料 应筒仓控水、保证装车不流水。
,大吨位自卸汽车拉运。粉煤灰、煤砰石需分别装车运输。
、运输过程中不得发生扬尘、抛洒、冰冻现象。
,不得擅自转移、处置。
、倾斜卸料、自然填充的方式,逐层将煤砰石、粉煤灰倾倒在填充作 业区域内,确保每层填充材料一致,相邻两层填充材料不一致,作业示意图见附录A。
,每层高度最高不超过20m。每层进行分区作业,作业 区域沿水平方向逐步推进,推进的单层粉煤灰作业面与单层煤砰石作业面总厚度不超过0. 75mo
,按照设计要求驶入指定分区,运输车辆的后轴距填充作 业区域边缘1. 5m〜2. 0m时停止行驶,进行卸料、倾倒作业。
,应缓慢倾倒在
粉煤灰与煤矸石混合生态填充技术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