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南山区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北靠羊台山,南至内伶仃岛和大铲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建区以来, 南山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009 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 经济依然逆势而上, 实现本地生产总值 1720 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8 亿元, 人均 GDP 万美元。随着深圳湾口岸的开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 南山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群众民主意识提升, 社会参与度增高, 社会利益分化加速,矛盾多元化趋势日益影响社会稳定。因环境质量、房产物业、劳动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相对集中,也使我区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在基层社会矛盾中, 主要体现在: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与现有人口结构、素质及利益结构之间的矛盾; 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尤其是社会贫富之间的矛盾;业主与开发商及物业管理之间的矛盾;劳资之间的矛盾;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大利益协调力度, 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经过充分调研,作出了集中三年时间,举全区之力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专门成立了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组织策划、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机构,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部门、街道、社区以创建“六好 2 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居民自治为理念, 以创建各具特色的社区为平台, 以社区单位和居民为主体的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孕育出“党政主导、多元共治、全民参与、携手共赢”的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 2010 年, 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和南山建区二十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同志两次到我区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充分肯定南山经验, 要求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示范区。在圆满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 南山再接再厉,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要求, 明确了争创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城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谐社会示范区的新定位,吹响了前进的新号角。一、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历届领导班子紧扣时代主旋律,发扬“开荒牛精神”, 在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效率南山”、“文化南山”、“创新南山”、“和谐南山”的发展目标,这“四个闪光点”成为了引领各个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区和谐社区建设, 经历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全面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提升品质、树立品牌等四个阶段,从 2010 年开始,进入建设“和谐南山、文明南山、幸福南山”新阶段,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示范区。为了推动目标的落实,我区专门成立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方位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工作理念。(一)党政主导和谐社区建设。区委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部 3 署,四套班子强力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各方配合、多方参与的和谐社区共治新格局。(二) 社区功能最大化, 社区矛盾最小化。通过社区党建创新, 使社区内的资源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实现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社区服务等功能的最大化,从而构建一个强大的工作网络,有效地化解了社区矛盾, 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三)一核多元,共驻共治。即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党建的方式,将社区各类社团等多元主体(如“两新”组织,物业管理单位,居委会、业委会、老人协会等自治组织)纳入管理和服务范畴,进一步整合资源,使这些组织在引领基层民主、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统筹社区各类组织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四)共驻共建,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类社区组织作用,包括树立、培植、推广小区业委会、义工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共建单位、中介机构、老年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农城化股份公司、“五小”队伍等十类社区组织典型, 使各类利益主体服务社区,优势互补,在共建中实现共赢。(五)共融共建,全员参与。通过建设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社区联络工作站、爱心驿站等平台,为各类利益主体服务社区、融入社区提供了参与阵地。通过发挥社区“五支队伍”作用,引导广大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在共建中实现人生价值。(六)一社一策,科学发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特点,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培育新的文明亮点等方式,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做到“一社区一特色”,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七)共建
南山模式 - 南山区政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