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
1
学习目的 学习重点
认识骈体文的艺术风格
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中知音难求的状况及成因。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文学鉴赏中知音难求的原因以及文学鉴赏“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即刘勰论述所本。
9
阅读提示
典故:
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孔璋:陈琳的字,“建安七子”之一。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敬礼:丁廙(yì意)的字。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季绪:汉末作家刘修的字。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10
阅读提示
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汉书·扬雄传赞》中说,扬雄著《太玄经》时,“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这里是借以喻指在种种不正的批评风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只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11
阅读提示
桓谭《新论·琴道》:“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瑟,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
伯牙、钟子期:传为春秋时楚人。琴表其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须臾)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折杨》:一种庸俗的歌曲。《庄子·天地》中说:“大声不入千里耳,《折杨》、《皇华》则嗑(xiā虾)然而笑。”
12
阅读提示
《白雪》:一种高妙的乐曲。传为宋玉所作的《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屈平:名原。战国时楚国人,古代伟大诗人之一。这里所引的话,见于《楚辞·九章·怀沙》。
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著名作家。他的话见于《答刘歆书》(《古文苑》卷十)。
《老子·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春登台。”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总术》篇“落落之玉”,也是取河上公本,可见刘勰这里说“春台”是据河上公本《老子》。
兰为国香:《左传·宣公三年》中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国香:全国最香的花,后以“国香”专指兰花。
13
内容述评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14
内容述评
第二部分(2-3段)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15
内容述评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
文心雕龙知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